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行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比如说制造业采用机器代替人工的作业方式,似乎就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巨头,此前就采购大批的机器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的人工作业。

而根据前段时间的相关消息显示,比亚迪也走上了富士康所选择的道路,打算采购9000台机器人用于电池和汽车的制造。那么富士康和比亚迪为什么先后都走上了自动化之路呢?

自2010年的数起悲剧发生之后,郭台铭为了留住员工,增加员工的信任感,便一举将富士康员工的基本薪资提升了160%。只不过这样一来,富士康所需要支出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多,甚至还高出了净利润,这对于富士康本身来说是不利的,所以郭台铭便痛下决心,花费千亿资金,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事实上也证明,郭台铭的如此选择对于富士康来说是前进的动力。

一方面,富士康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方式之后,最明显的一个效益就是人工成本的降低。虽然购买机器人的前期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这些成本属于一次性投入,至少在往后五年的时间里,只需要付出相应的维修保养费用。与此相比,人工成本是一项长期且不可估算的投入,据了解,在创造同等效益的情况下,富士康采用机器人的成本只有人工成本的一半。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生产作业方式还提高了富士康生产车间的效率。据了解,富士康在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之后,生产设备变得更加的透明可视,整个流水线的工作,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操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车间的人均产量提升了20%,产品的优质率也提升了30%,库存也降低了33%,实现了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

由此可见,富士康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富士康能在世界500强民那中的排名不断提升,也离不开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的选择。其实,放眼整个制造行业,不仅仅是富士康引进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作业,例如格力,华为,小米等诸多科技和制造业巨头也纷纷掀起了无人工厂的潮流,而比亚迪也加紧了机器作业的布局。那么比亚迪机器人工厂的发展之路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于比亚迪来说,想要真正地走上机器人工厂之路,所做的第一步便是要将旗下的人力生产线更换为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操作的生产线。也就是说,比亚迪需要对工厂的工位进行相关的调试,使整个车间乃至整个工厂得以脱胎换骨,尤其是机器人最容易取代人工的部分,比如说机加,绕线,装配,搬运等环节。

其次,选择怎样的工业机器人也是需要经过实际考量的。对于比亚迪来说,主要以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为主,那么这样一来,所需要用到的工业机器人一般是>20kg6-axis。只不过这类的机器人目前都被国际上的ABB、FANUC、库卡、安川垄断,再加上疫情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比亚迪在采购这类机器人的时候,所遇到的阻碍可能会更多。

在如此情形之下,国内的机器人生产商及集成商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比亚迪可以与国内的汇川,埃斯顿,新时达等厂商进行机器人的相关合作,并且把机器人整合进厂的集成商也集中于国内品牌。在国内厂商奋起直追的背景下,比亚迪与他们合作的便捷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亚迪之所以选择和富士康走上同样的发展之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基于人工成本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与此前相比,制造业工厂所需要付出的人工成本大大增加。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旗下拥有近30万名员工,如此多的员工所产生的人工成本无疑给比亚迪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

不仅如此,出于产业竞争的需要,对旗下的生产线进行相应的更新迭代,也是时代所趋。对于比亚迪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产能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但如果盲目地增加生产线和生产人员以及其他的投入,可能会有更多的风险性。相比之下,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方式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提高产能,从而弥补产能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比亚迪的机器人工厂的发展之路,格力集团的董事长董明珠就给予了肯定,董明珠认为工厂自动化是时代所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动化所带来的普通员工岗位缩减的问题,相反,应该把重点目标放在控制机器人的人才培养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人工作业已经不再迎合时代潮流,而机器人代替员工也并不代表着人工就会被完全淘汰。相反,未来的时代需要具有能够操控机器人的人才,也就是技术化的人才。

结语: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