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代替人工,是郭台铭很长时间以来的梦想,也是所有工业资本的梦想。

那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管理的便捷......

早在2012年苹果新总裁库克带着团队来访富士康时,郭台铭就放出了一个概念视频,让库克吃了好大一口饼。

视频的内容是一条ipad生产线上,全部是机器人在工作,没有任何员工。库克看的两眼放光,郭台铭信心满满。

可10过去了,库克没有吃到饼,而富士康再次因员工事件饱受舆论谴责。

今年10月下旬,富士康厂区疫情扩展迅速。由于前期的管理不善,导致很多员工人心惶惶。甚至选择不要工资,结伴步行出逃回家。

路途上的老乡们纷纷提供吃喝,帮助他们回家。感动之余,对富士康的口诛笔伐也从未停止,国内外一片哗然。

富士康,这个30年前利用大陆的人工优势,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大代工厂的企业,突然面临起人手不足,导致产能危机的问题。

苹果14刚刚发布不久,正是需要产能的时候。着急的富士康只好高新招人,发出各种补贴政策。地方政府都亲自下场配合,甚至让基层干部暂时顶上。

这个倒无可厚非,一个几十万人的工厂,对当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人们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开骂,是富士康的名声实在是一般。在2010年的时候,深圳富士康13连跳就真震惊过全世界。深入调查后,才知道里面真实的工作环境。

流水线上,员工们密密麻麻。每天十几个小时,来回几个动作。不许说话,两小时允许上10分钟厕所,超时扣钱。拿着鸡毛当令箭的管理层,还会时不时的打骂。

微薄的基础工资,想要多赚钱,就必须拼了命地加班。庞大的工业链条中,人的存在显得如此冰冷。

而郭台铭也的确没把员工当成人看,在两年后的年会上,他对台北动物园园长调侃说:“人类也是动物,如何管理这100多万动物,让我很头痛。”

言论一出,再次被骂的狗血淋头。富士康,成了血汗工厂的代名词。

不过市场化经济,选择去不去富士康是自由的。工资待遇也是明码标价,所以不管骂成什么样,总有人需要这份工作。

富士康,依然发展到了今天。

但郭台铭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梦想,2004年时,就从美国麻省理工请来戴家鹏博士,这是个在自动化领域的大拿,通用汽车自动化设备的负责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研究后,富士康机器人事业部在深圳成立,由戴家鹏全权负责。到了2011年有了进展后,意气风发的郭台铭就豪言要在2014年,实现100万台机器人的蓝图。

要知道,那会全球范围内也不过就这么多机器人。

这对富士康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毕竟机器人不偷懒、不抱怨、不自杀,还能不间断工作,可现实却狠狠打了郭台铭一巴掌。

别说2014年,就是到了2019年,富士康也只是配备了10万台机器人,不足十分之一,而且而是比较粗糙的组装生产线。

相比起汽车来说,电子产品的零件个子小,对组装精度要求很高。这是机器人没办法做到的事情,只能依赖人工。

更为关键的是,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可是非常快的。人工可以迅速组合起来,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可不是那么容易得。调整上稍微有偏差,就是出现大量次品的结局。

这也是机器人发展得很快,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没有很广的原因。

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科技发展迅速,机器人也出现在各类型的工厂生产中。不少人还在担忧,如果机器人代替了人类,岂不是会有大量的人失去工作。

这个担心很有道理,就像有了汽车,马车车夫就失业了。

但从目前来看,机器取代人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相比起成功案例,失败案例是更多的。比如2013年,美国波音公司花大力气搞了一套自动化机器,结果在机身装配时,把机身的金属皮划破了。还有像是铆钉装错这些小问题层出不穷,只能无奈放弃。

2018年,特斯拉搞了一条有1000多个人的机器人自动生产线负责Model3。结果也是问题百出,将近一半的产品要么报废要么返工。

为了善后,马斯克在工厂里睡了很长时间。

“特斯拉工厂的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人类被低估了!”

马斯克的这句结论,或许是机器人当下真实的发展情况。机器人终究是机器,是为人服务,而不是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