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升国际科技园的北京思灵机器人办公室,一座蓝色圆环的奖杯格外显眼。2021年“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上,思灵机器人经过激烈的角逐,获得人工智能专题赛的一等奖。思灵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运营总监李杨代表团队,从乌镇捧回了这个沉甸甸的奖杯。

思灵机器人创立于2018年,在德国慕尼黑、中国北京设有双总部,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德国宇航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技术的深度结合与创新,拓展机器人在多领域、多场景应用与推广。

“感谢直通乌镇的主办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通过这个比赛,提高了我们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李杨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获奖后,不少客户和同行纷纷找上门,和自己一直保持着沟通和交流。


突破能力边界

服务人类健康

李杨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专业,和公司创始人陈兆芃博士是哈工大的同学,是一位实打实的“学院派”。

“从哈工大一路到机器人研究所,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都在机器人圈里很有名气,可以说他们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受到老师的影响和感召,李杨怀揣同样的理想,和公司几位志趣相投的创始人一拍即合,创立思灵机器人,并发展成为行业先锋,进入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在李杨看来,从学生时代就有的机器人梦,现在有机会能够亲手一步一步地来实现,“没有什么事比梦想落地梦想生根更有意义了。”

作为机器人专业出生的创业者,李杨本能地想要突破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能力边界,“机器人是连接人工智能与物理现实之间的纽带,我们想要探索的,就是机器人从一个机器变成人的真正关键点。”

经过四年的不断努力,通过强大的自研AI算法以及自主研发的高灵敏度扭矩传感器,思灵机器人目前已经拥有世界领先的力控和力感知技术,灵敏度可以达到0.5牛顿,能够实现各类传统机器人难以完成的精细操作。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思灵机器人末端装上钉子后,钉子如果碰到气球,能够感知到气球的状况,而不把气球扎破,这项精度目前只有思灵机器人能够做。而思灵机器人各项技术产品也在医疗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亮眼的“术中通用机械臂”已经成为全国行业标杆。

“医疗领域其实是我们在创立之初,就一直在投入大量研发人员的赛道,主要是辅助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做一些有难度的手术。”李杨向天目新闻记者举例,一例常规的脊椎或髋关节手术,医术需要大创面目视到受创的骨骼再用钻孔工具来打孔下钢钉,病人往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恢复下床走路。“用我们的机械臂来辅助医生做手术,运动精度可以控制在0.1毫米,病人只需要微创钻一个小孔,术后恢复非常快,正常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

如今思灵的术中通用机械臂已在全国著名的积水潭医院做了近10例临床手术和验证,也研制出广泛适用于神经外科、骨科、腔镜等不同类型手术机器人。

在李杨看来,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付出,能够让高科技为老百姓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变和福利,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感。


依靠自主创新

加速中国“智造”

市场认可,行业赞赏,光环加身的同时,并没有让李杨和团队忘记对创业之初的追求。在李杨看来,在这样一个技术、资金和人才极度密集的赛道中,智能机器人解放做着重复单调动作工人的双手的进度条,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小时候,我们觉得机器人像科幻影视作品里一样无所不能,什么都可以干。真正接触这个行业之后,你发现机器人它是一个集机械、电器、软件、算法多学科综合的非常高技术含量的学科。想要在这个领域里每做一点点突破,都需要技术人员大量的努力,有太多的心血在里面。”李杨说。

目前,思灵机器人已经获得了7轮融资,金额超过25亿人民币。工业富联此前发布的年报显示,思灵机器人去年估值已达到10亿美金,一跃成为机器人赛道新晋独角兽企业。产品也已步入量产的新阶段,目前有超千台机器人在产线中实际应用。

而李杨自己看来,从最开始求学机器人专业,到联合创办一家高科技企业,切实参与到整个行业的进步,追梦之路显得格外幸运。“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我们还要变成制造业强国,从之前生产皮鞋箱包,到未来更多去输出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能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自豪。”

3.jpg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即将举办,李杨也一直关注着大会的动态。他希望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去了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行业的迭代更新,有机会与其他优秀企业有一些更深度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