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组合能做什么?医院里,医生通过远程设备,利用机器人为远方患者做B超,机器人精准感知医生力度给患者以舒适就诊体验;工厂中,机器人通过摄像头和对力的感知,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零件放入相应凹槽中……中德产业园北区企业思灵机器人超千台集合了AI能力的机器人已运用于医疗器械、3C、汽车制造等行业,让机器人自主作业成为可能。

思灵机器人研发的机器人应用于医疗领域。

记者在思灵机器人工厂看到,几十台机器人同时摆动“手臂”,尤其是机器人diana7看起来十分灵活。记者站在机器人旁边,用手轻触机器人,它便自动停工,接触时丝毫感觉不到撞击。思灵机器人顺义工厂技术办公室经理陈健告诉记者:“diana7有7个轴,同时有7个电机和7个核心板,驱动和处理关节上的所有数据都通过这两部分来实现。它的力控灵敏度可达0.5牛,相当于0.05公斤左右的压力,运动更加柔顺、便于操作。”

工作人员进行力控测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突破,AI热潮赋予了机器人感知能力,让机器人自主作业成为可能,这种搭载人工智能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可以感知产业中的复杂环境,进行柔性作业。目前思灵机器人的“机器工人”所在的智能手机装配场景,此前一直需要人工进行。这类场景复杂度极高,涉及手机配件种类繁多,其中大量配件轻薄、形状复杂且工作空间极其有限,要求装配过程中既要保证配件间贴合度良好,同时不能损坏器件或出现划痕等来达到合格率,这对于传统工业及协作机器人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陈健(右一)为记者讲解机器人工作原理。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拥有手、脑、眼,大脑能够自主决策、智能判断、自主控制,三者可进行整体性配合,在面对非结构化环境时,可自己根据具体环境调节作业模式。”陈健介绍,在手机装配工作中,思灵机器人的智能产品可以在一名熟练技工拖拽示范一次动作情况下,立刻完成这个动作,同时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低于人工。这种功能也在测试中体现出来,一名无任何编程经验的人员,可通过机器人末端设置的快捷键来记录轨迹,这种“傻瓜式”操作也将全面取代由人事先设定好程序的传统机器人。

思灵机器人外景。

据悉,思灵机器人顺义工厂2021年年底投产,2022年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营收约5000万元。陈健表示:“2023年,我们产能计划是3500台机器人,同时也在进行试验,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组装机器人,使得机器人制造迈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