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两代计算平台改变了世界,一个是PC,一个是智能手机。那么,下一代计算平台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面向无处不在的机器人的计算平台。”这个观点,出自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近日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的演讲。

今年,我们已不止一次听到机器人时代的敲门声。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小米的人形机器人“铁蛋”,都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闯进发布会。选择在技术未成熟的情况下公开人形机器人产品,特斯拉和小米对于机器人赛道的重视可见一斑。围观之余,也不妨重新评估,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余凯的答案是,2030年。

在那之前,地平线要在一个更早商业化的、能力可迁移到机器人的领域扎下根来,等待机器人爆发的那一天。地平线选择的落脚点是,智能汽车。

瞄向机器人未来,拥抱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中有三个基本的计算任务,分别是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和控制,而这与机器人的计算任务相同。”在余凯看来,汽车智能化的本质,其实就是机器人化。

无独有偶,百度更是直接用了“汽车机器人”这一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时,李彦宏做了这样的形容:“已经分不清到底说它是一个装了轮子的机器人,还是一辆汽车拥有了大脑?”

从这个思路出发,可以预见的是,“大脑”可能才是未来汽车的胜负手。地平线作为一家芯片公司,近两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产业的重要论坛上,可见行业已有共识。

既然把智能汽车当做新一代计算平台来看待,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如何建设开发者生态?

从PC、智能手机这前两代计算平台的经验来看,开发者生态的繁荣、应用的百花齐放,离不开的是底层芯片架构的统一、操作系统的统一。PC时代,底层是Intel和Windows的“Wintel联盟”;智能手机时代,底层是ARM和Android的“AA联盟”。

要做智能汽车的Wintel,这是地平线的征程。因此,地平线讲“软硬结合”,既做芯片,也做操作系统,并认为“芯片制胜之道不只在芯片,更在软件”。

开放赋能,迈过量产关

从“制胜之道”可以看出,地平线对“胜”的定义,不只是芯片好,更重要的是芯片能够被用好。因此,地平线给生态伙伴提供的,不仅仅是芯片,还有一整套开放易用的整车智能开发平台——从参考算法、应用中间件、基础中间件、操作系统、通讯框架以及硬件参考平台,到芯片、工具链、开发平台等一整套完整的开发环境,为客户大幅节省开发成本,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加速量产交付。

同时,地平线也坚守Tier 2的定位,“不做量产硬件,不做软件捆绑,不做封闭方案”,提出了“比开放更加开放”合作理念。

余凯介绍,当前芯片公司和主机厂之间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一是Mobileye 模式,整车开发和自动驾驶开发是分离的,主机厂拿到的是一个黑盒;二是英伟达模式,主机厂可以参与到自动驾驶开发中,但芯片和操作系统是封闭的;地平线主要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在芯片架构之上,操作系统也对主机厂开放;今年地平线还推出了ARM模式,即芯片IP授权的模式,有实力的主机厂可以基于地平线授权的芯片架构自研芯片。

四种模式中,较为开放的三种模式,地平线都可以提供。可见“比开放更加开放”不是一句口号。

凭借着开放的合作模式,地平线在芯片量产上车的竞争中,获得了阶段性的领先。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地平线在标配智能驾驶域控芯片份额的排名中,地平线排名仅次于自研的特斯拉,超越老牌厂商Mobileye和英伟达。

双线并进,不忘初心

智能汽车是很多人的梦想,却只是地平线通往梦想的第一站。余凯的“机器人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判断,并非新近的观点,而是多年来的信念。

2015年,创办地平线之前,余凯就透露过“我要做的就是把深度神经网络放置在芯片中,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芯片,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连地平线的全称也叫做地平线机器人。

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商业化初步进展的同时,面向那个理想中2030年才会爆发的机器人领域,地平线也早早做了布局。

面向更为广泛的AIoT场景,地平线也推出了旭日芯片,并在扫地机器人、智能健身镜等多个领域实现量产应用。今年6月,地平线举办“Hello Hobot”地平线机器人开发平台线上发布会,宣布成立AIoT&通用机器人事业部,推出了“软硬一体、开放易用”的机器人开发平台——Horizon Hobot Platform。

地平线机器人开发平台——Horizon Hobot Platform

可以看出,与智能汽车领域一样,地平线在机器人领域走的依然是“数字底座”的路线。

芯片、操作系统,身处最底层,却是最高峰。山高路远,为何一往无前?也许是因为,山,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