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加入远景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远景”)已超过10年了,远景是一家的绿色科技企业。

拥有哈工大双学位的胡洋,刚刚进入远景时,先在远景能源江阴工厂工作了一年,主要做供应链;在参与了远景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后进入总经办,负责风机产品市场和规划。2016年,胡洋又负责了远景光伏产品的业务拓展。当2017年公司开拓充电方向新产品、新业务时,胡洋开始负责这一领域。

摩奇绿色充电机器人,就是胡洋从2017年一直负责的新产品,这是一款可以移动并能够自行为汽车充电的智能充电机器人

胡洋认为,当前充电桩市场存在三方力量博弈。就车主自身而言,充电桩数量铺设越多越好,但对运营公司来说,由于回收成本限制,布局充电桩需要“精打细算”,对于电网而言,充电桩过多也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波动影响。在胡洋看来,几方博弈之下,应当采用技术手段来有效解决这一行业痛点。

“摩奇把能量和桩给‘运动’起来,一方面从运营商的角度,单个资产的充电服务率就提高了。从用户的角度,有摩奇的停车场,相当于整个范围都被赋能,只要停在地图的范围内,都可以被充电桩服务。”胡洋表示。

研发和设计这个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胡洋告诉记者,一开始设计要做一个移动的储能设备,能够自动行走并插拔电源,但在实践中发现有诸多困难,比如说自动行走,尽管诸如仓库等场景内,也会有自动行走的设备,但这种技术在停车场内却难以完全复制,因为一些地下停车场是没有GPS的。

蹚过一个一个技术难点后,胡洋以及他的团队取得了成效,胡洋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摩奇绿色充电机器人是目前唯一一款全自动的充电机器人。

胡洋介绍,首先该机器人自研的车规级电池,保证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整个电池的安全技术和Pack技术也是业界最领先的;其次,接入了远景方舟碳管理系统,确保了给用户充得是100%绿电;再次,自动驾驶算法的优化,确保了在停车场(没有GPS)情况下的精准导航和二次定位;创新开发的底盘及决策融合技术,兼顾了通过性(诸如减速带等)和自动驾驶安全性;最后是基于深度摄像技术的视觉识别,保障了在柔性基座上的高精度插拔,公差达到1毫米。


技术方案

摩奇充电机器人项目在四五年前已开始在远景内部筹划。

胡洋透露,五年前电动汽车正在过一个坎,包括特斯拉、蔚来的股价都处于一个低谷期,电动车的发展有诸多争论。但那个时候远景就是很坚定的,“我们觉得电动车一定是未来趋势,是未来零碳社会的标配,我们意识到充电会是未来解决电动车发展的关键,远景究竟能为电动车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所以,我们当时就把目光聚焦在了用能侧,提出解决充电的问题,而且远景本身也是绿色科技企业。”胡洋说。

在远景内部,关于这个项目曾有过一些争论,但最终形成了统一,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张雷亲自主抓这一项目。

充电桩面临的一个悖论是:如果要用户充电方便,就需要多投资充电桩,但是实际投资之后,使用频率太低,很多投资运营商收不回成本,而且车位占用的情况较为突出。当时,胡洋和他的团队发现市场上大概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类似于特斯拉的“超时占位费”,依靠罚款;二是靠行政手段,比如通过物业或保安介入。

“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胡洋称,远景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哪怕这个技术即使在今天看来难度和成本依然很高,但是只要把技术做出来,日后它的成本会逐渐降低,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

胡洋和他的团队在当时还做了好几个方案,比如想过代客泊车充电,但胡洋认为,这本质上还是需要用人力,提供的不是技术产品而是服务,项目的目标还是希望用技术去解决问题。

但是要做什么产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年终时,张雷叫上胡洋去美国斯坦福设计学院上了7天的课,学习设计理念。在斯坦福教授七天的课程上,远景团队讨论结果是:做一个充电机器人,充电机器人项目也因此立项。“其实从公司内部来看,这个项目并没有什么困难,如果遇到了困难,一定也是我们在解决技术或者应用场景上的困难。”胡洋认为。

胡洋所说的困难在项目开始就遇到了,比如上述提到的GPS定位问题,胡洋告诉记者,大家会觉得停车场里比路上要容易,其实不是的,因为地下停车场没有GPS,少了一个重要的定位器。

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动驾驶、视觉识别等技术和产业逐渐成熟,这也给产品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确实整个行业的自动驾驶技术、视觉识别技术是在进步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胡洋称。

胡洋认为,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但是用户参与共创、对市场场景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绿色科技公司,同时我们也是一家以产品为中心的公司。所以我觉得现有技术的优化和再创造,以适应零碳场景需求格外重要。”胡洋总结,产品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东西,它必须要把场景和技术结合。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并驾齐驱的。


迭代之路

胡洋告诉记者,摩奇4年迭代了4个版本,每一次迭代都是基于“技术+设计”的双轮驱动,特别是对于场景的理解和用户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胡洋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他解释,主要是两个原因:对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入理解,比如最早使用的机器人底盘实际上是无法适应停车场环境的。只有在场景里不断地测试,才会理解场景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第二是远景对于产品设计要求高,所以每一个版本都在迭代设计。这个中间对于技术方案和结构设计往往是大刀阔斧的改变,不断灵活应变。

比如在定位插口,胡洋要求的公差是1毫米。

但在实际应用中,胡洋和他的团队发现,车主肯定不会按照“标准”去停车,不管是位姿还是角度,车辆的充电口位置也会因车而异。但插拔要求非常精准,公差必须达到1毫米,这个精准不仅仅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多轴的。“我们的设备是靠自动行走达到的点位,且底盘是柔性的,在一个柔性的底座上,还要能保证前端一毫米的识别误差,对于识别后行动的计算要求很高。”“最终我们想到了多次定位的算法优化。一方面摩奇停靠的位置是基于二次定位;另一方面深度摄像头识别充电口时也会多次优化,最终实现100%准确插入。”胡洋告诉记者。

在胡洋看来,摩奇搭载的就是远景动力的自研电池,而这也成为其最大的优势——安全性。“安全的背后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做穿刺、跌落、水侵等测试,完全是车规级电池标准。变频也是远景在风电侧自研的变频器,是远景自己的国际专利,设备里的充放电电路用的是同一个电路,但实现了交流充电直流放电。最后产品还连接了方舟碳管理系统,它主要是帮助企业实现碳管理和绿电的解决方案。在C端,基于远景大量接入,我们每一度绿电都会有一个绿证,用户在的平台上充完电后,都会及时获得相关的绿证查验和核销,形成了整个绿电和零碳使用方面的闭环,这是远景真正想做这件事的原因。远景也希望用户都用上绿电,希望把绿电在电网中的规模扩大。”胡洋表示。

胡洋告诉记者,团队创新主要源于远景“挑战者”的精神和文化,“大家觉得我们是来解决挑战的,所以同事和团队都有很强的自驱性,对于技术有一定追求的,并且对所做的事情有信心。”

胡洋表示,另一方面就是充分信任,以结果为导向,鼓励创新。“我们是自上而下的,前面提到打通了集团层面的合作。举个例子,我们的自研电池包,就是远景动力团队鼎力支持。从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后续的测试,有50多个人的团队在支持。我们的能量密度可以自信地说是行业最高的,Top级的”。

胡洋告诉记者,希望未来不断接受新挑战。“目前我们也在开发远景零碳超充桩。这个产品我们觉得也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充电桩产品。将来,它会和摩奇一起,构建成远景零碳超充网络。为车主们提供100%绿电,100%可靠的智能充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