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真正成为科技的主流,初创公司将AI描述为一种可能颠覆几乎所有行业的技术,也包括机器人行业。

今年9月,特斯拉的AI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正式发布,引起市场的轰动,尽管目前人们仍不确定它到底能从事哪些工作。但这并不能阻挡更多的企业投身于机器人开发的热潮中。

11月18日,科大讯飞在一年一度的1024开发者大会上一举展示了多款AI机器人,并发布了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AIBOT平台,希望能够赋予实体机器人强劲的“大脑”,通过云端协调、软硬结合的方式,推动AI机器人的发展。

聚拢3万多家机器人开发者

据科大讯飞方面介绍,目前已有3万多家机器人开发者正在调用科大讯飞的机器人平台,占所有机器人创业公司比例的80%,主要涉及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领域的机器人。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1024开发者大会还上透露,公司也正在开发能够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

人工智能已经在多模态交互虚拟人、医疗影像设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真正替代人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位从事运动智能机器人开发的创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机器人技术来进行生产,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广泛使用的机械臂,但它们只是以重复的方式执行既定的任务,比如拧紧螺栓或移动重物,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

据介绍,在运动智能方面,科大讯飞与中科大工程学院的联合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AI仿真训练平台,可以让机器人、机器狗,在仿真的各种地形地貌上跑,跌倒后再爬起来。通过这种仿真系统的持续训练,可以将算法持续地迭代,以利其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与双足机器人不同,四足机器人有着较高的有效载荷与极强的平衡能力,更利于控制、设计和维护,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服务场景,还能适应各种复杂和危险地形,执行消防、巡检、审查、搜救等任务,因此是目前海内外布局的热点。


AI机器人应不只会重复劳动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发布催生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开发热潮,中国版“擎天柱”也呼之欲出。“擎天柱”与过去只会重复劳动的机械臂有所不同,它可以活跃在生产线上,像人一样自由地走来走去,代替机械臂去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比如安装软管。

“这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由于软管是灵活的,它会漂浮移动,传统的机器人很难去完成这项任务。而通过AI的计算,机器人可以调整它的手势,从而像人那样地根据软管的方向来抓住它。”一位机器人开发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国内市场上,小米、优必选等企业不断进军和拓展机器人领域,与国外巨头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展开竞争。不过,机器人底层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仍然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在不断的实验中才能迭代性能。

我国的机器人研发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通道,厂商大多弱小而分散,产品线少,高校、研究所的人才输送与资金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大型平台提供生态系统的支撑,聚拢更多开发者形成行业合力。

此外,AI机器人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拓展。近年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重视,例如AI多模态抑郁症筛查就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抑郁症用AI来筛查是可行的,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都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是临床的诊断仍然离不开高质量的专家进行人工分析。”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科大讯飞援引数据称,去年,讯飞开放平台AI调用量增加了36%,虚拟世界、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领域的开发者成为主力。

另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AI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64万件,占全球的近48%。从趋势上看,中国在AI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技术上看,中国当前在AI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特殊数据处理应用、图像分析、自然语言数据处理、安全通信装置等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