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机器人产业长期在全国领先,一个突出的标志是ABB、库卡、发那科、安川这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品牌集聚上海,都设有生产基地,并持续追加投资。更可喜的是,国内品牌的机器人这几年占比在快速攀升。它们大部分并非简单地追随巨头,而是在新赛道上抢得先机。比如在协作机器人领域,近年来上海就涌现出了以节卡机器人为代表的一批企业。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大多被关在“笼子”里,避免人进入其运动范围,磕碰受伤。而协作机器人则不用,甚至还经常要和人手牵手。

“这是起点,再试教一个终点,通过拖拽的方式,就可以让它去运行......”

位于闵行大零号湾的节卡机器人总部大楼里,工程师贺柄硕牵着一款6轴协作机器人的手臂完成一组动作,松手后,机器人便“学会”了刚才的一通操作。动作有多精准?比如,在曲面的金属板完成打磨,毫无难度。

这个过程叫拖拽示教,可以把人的经验直接移植到机器人的操作上。对于一些需要精准量化的操作,节卡公司还率先研发了无线示教、图形化编程等创新技术,打开移动终端上的APP,用手拖曳一系列指令,就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流程。

“两个小时之内你就能够快速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编出一段机器人的程序出来。一线工人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再结合机器人非常简单的使用,可以激发出一系列场景上的创新。”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说。

比如,节卡不久前推出的焊接工艺包,就是把高级焊工的技艺和实践经验参数化,复制迁移到软件端,打造出了普工也可使用的“0”门槛自动化工具,甚至无需图形化编程,直接拖拽工艺包就能让机器人快速“上手”,极大降低焊接技术难度。

图形化编程

对于一线岗位来说,协作机器人的友好,除了操作简便,还在于智能和安全。节卡通过研发视觉、力觉技术,让机器人可以识别周围物体的位置、感知到人的触碰。贺柄硕以给小小的蓝牙耳机涂胶举例:

“有一些人在离它很近的地方工作,可能我要先把这个壳子用手摁上去,再放到那边,机器人再来涂胶,由此构成一个安全高效的人机协作场景。”

创立于2014年的节卡机器人,传承了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创新基因,已推出的6大系列超20款协作机器人,不仅用于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制造行业,最近涌现的不少做咖啡,能拉花的机器人,也是他们的产品。

节卡机器人产品矩阵

节卡机器人在新商业行业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是一个只有十来岁的新物种。常莉说,节卡公司锚定这一方向持续深耕,就是看中了企业在人机协作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以及柔性化的生产趋势:

“这几年我们的客户量,每年至少是翻番的。整个市场对于自动化的快速切换的需求越来越快,机器人作为核心的单元,可以满足灵活、敏捷以及快速响应、快速交付的要求,并且还能根据不同需求再组合。”

节卡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节卡机器人在精密制造行业的应用

不断革新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方式,让机器人由“专业装备”,变为简单易用的“工具”,协作机器人正在进入工业行业的众多领域。对于节卡公司来说,一个标志性的市场突破,是它们两年前成为丰田系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打入日本市场。常莉说,国际化的步伐仍在提速:

“日本、德国,北美,当地都有了我们自己的团队,包括了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已经在开展业务,接下来怎么样继续去服务当地客户,去深耕当地市场,是需要我们再扎根下去的。”


机器人也有了“新势力”

采访节卡公司的时候,记者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非常像。首先,机遇都来自新技术催生新物种,由此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不然在老牌巨头后面跟着跑,太难有出头之日了。

认准了新赛道,如何跑出加速度?技术的积累必不可少,节卡有交大的底蕴,很快就实现了技术到产品的落地。多元化资本的加持更是关键,节卡近年来获得多轮融资,国投招商、淡马锡、软银、沙特阿美纷纷跟进,这使得企业能以“爆发式”的速度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进而快速迭代,高举高打。机器人行业历来有“年产1000台”的生死线之说,而节卡轻轻松松,一跃而过。

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上海全力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从视觉、触觉的算法到机器学习,都能找到合作对象。技术的跨界融合推动行业变革,让上海的机器人产业触及了核爆点。

以节卡为代表,上海在机器人领域有了一批新势力,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和造车一样,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上还是有短板,得加紧补上,避免受制于人。这需要久久为功,甚至是下“笨功夫”。但唯有如此,才能把命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