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新增的21种本科专业,其中有工学门类专业6个,有未来机器人、电动载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医工学、飞行器运维工程、生物材料等新的工科专业,其中更是新增了一个本科专业大类——交叉工程类,新增的未来机器人专业就属于交叉工程类的首个本科专业。而申请开设未来机器人专业的学校为985高校、工科强校的东南大学。

对于本科专业比较熟悉的高考生、家长及网友会有一个疑问,本科专业中有一个机器人工程专业,现在咋又设置一个未来机器人专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很巧的是机器人工程专业也是东南大学首设,在201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中,东南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个新设专业,这也是国内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至今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高校已经高达320多所。

为何机器人工程专业会从东南大学走出来?很多人可能不知,我国第一个机器人就是东南大学造出来的,那已经是1958-1960年的事情了,当时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八大工学院之一)的一位女教授查礼冠主持研发,她成了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的奠基人。而我国探月工程中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中所使用的月球土壤取样仪器、地面月球车等均出自东南大学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东南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雄厚实力。

在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设置7年之后,东南大学再次引领机器人专业风潮,开设未来机器人专业。笔者在《科学中国人》杂志中看到该刊对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李新德教授的采访,在《筑梦未来机器人》一文中写到:“有一种护理机器人,可以用于老年人关怀及其他的护理服务应用场景。”“有一种智能焊接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焊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有一种两栖机器人,其设计的理念是结合多足和扑翼,实现陆空两用。”等等,在该文中,李教授还提及智能机器人场所感知与理解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缺乏对高复杂性的场所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缺乏识别场所的有效线索及感知过程缺少语义可解释性,导致当前的方法普遍识别率比较低,并且难以融入智能任务之中。要想克服上述不足,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就是共融机器人,这类机器人能与作业环境、人、其他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

李教授强调未来机器人应具有三大交互能力,一是机器人与环境的自然交互,二是机器人之间的互助互补,三是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作业。写到这里让笔者想起了不久前了解到的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吴俊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的超属性凝胶电子皮肤,让机器人拥有柔韧、湿润、略带粘性、摸上去类似人类皮肤,将它覆盖在机器人的表面,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系统。

我们从上述有关东南大学多个与机器人相关的信息中,感知到了东南大学在机器人专业上的强大实力,也能从中体会到未来机器人与目前的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区别。说一句笔者自我粗浅的体会,目前的机器人只是具有代替人们工作的机器,而未来机器人可能更是“类人”功能,不再只是机器。

东南大学对“未来机器人”专业的介绍中提到,该专业将依托2021年获批的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进行建设,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强势学科为支撑,融合了电子、信息、材料、计算机、医学影像、生医等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

目前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在开设的320多所高校中,有些放在自动化学院、有些放在机械工程学院,但都局限于做服务机器人或者工业机器人,而未来机器人应该从微纳机器人到机动性非常强、自由度非常高的特种机器人。东南大学的未来机器人专业将不会再放在一个学院培养,而会集合机械工程、自动化、仪科、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众多双一流学科,来进行小班化设置、项目制教学。

未来机器人专业将在2023年招生,招生计划人数在50-60人左右,很多高考生、家长看到这个新闻也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吃螃蟹的机会到了。可遗憾的是,东南大学该专业并不在高考录取中投放计划,而是在所有录取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录取。

据学校透露,目前学校本科招生规模大约在4100人左右,每个省市被录取的所有本科生中,排名前30%的学生有资格报名,全校具有报名资格的本科新生人数大约为1060人,学校会将会举行一次数学测试,再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进行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