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据统计,2017 年,全球医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 19.1亿美元。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深、疾病发病率提升,民众卫生健康意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医疗服务机器人刚性需求不断被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机器人技术在医院场景的延伸和细分化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机器人的市场需求。

作为国内首家针对智慧医疗场景提供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钛米机器人所研发的二十多款医疗机器人产品已经应用到国内近400 家大型三甲医院,产品涵盖了手术室药品、耗材、器械管理、病房护理和院感管理等各大领域。新冠疫情期间,钛米机器人发挥了很大作用。

针对公共区域内人流量大、人群密集,清洁工人工作量大,感染风险高等特征,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解决方案有效满足公共卫生安全消毒要求,帮助一线医护人员分担了日常繁重的消毒作业压力。

2015 年成立以来,钛米机器人先后获得国科嘉和、上海创徒、IDG、科沃斯、鼎晖投资、金浦投资等投资。“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但我觉得现在国内市场才刚刚开始。工业产业中的标准化在医疗场景中同样也是刚性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可以将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提高,这是在解决医疗服务最根本的问题。”近日,钛米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潘晶在接受《金砖财经》独家采访时表示。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新 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

《金砖财经》:在创立钛米机器人之前,您曾在著名外企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担任机器人相关产品负责人长达 10 年,参与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波士顿动力的“大狗”,MIT“猎豹”机器人等项目,后来创业为何以医疗服务为切入口?

潘晶:创业之前我主要做高端机器人的研发,为医疗相关机器人巨头公司提供方案。2016 年回国创业时发现国内当时能够支撑得起这个技术的场景就是医疗场景。因为很多场景并不具备价值层面的意义,比如餐厅送餐机器人,它的客户预期相对较低。

当时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场景可以支撑得起技术的高可靠性?后来发现国内有两个比较明确的场景:一是军用,二是医疗。一方面,两个场景对于机器人的要求都很苛刻,一个作战,一个人命关天。另一方面,从实际支付情况来看,这两个场景都会有人愿意为机器人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进行议价,且具备支付能力。进一步来看,军工领域市场化程度低、体制化严重,不太适合创新型企业,在该领域比较难有明确的商业模型。医疗领域相对市场化,企业可以以产品型的公司出现,而不是项目型公司,这是两个行业的区别。

《金砖财经》:目前智慧医疗机器人行业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潘晶: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但我觉得现在国内市场才刚刚开始。其实机器人发展到目前为止,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力替代或人力成本的降低。有一个数据:机器人在产业线中,替 换 成 本 是 普 通 工 人 的 1000-3000倍。那么, 汽车行业为什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用机器人替代工人,因为汽车工艺的标准化是刚性要求。比如零件连接的每一个焊点,必须要达到完全一致。所以在汽车产业领域,对于生产线产出的一致性和标准型倒推出了机器人产业。

我认为标准化在医疗场景中也是刚需。为什么每个人去医院看病都更愿意找专家,因为医生的专业度没有统一的标准,看病差异化太大。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可以将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提高,这是在解决医疗最根本的问题。一个好的医生需要二三十年的从业经验,一个好护士则需要 8-10 年的从业经验,但目前的问题是好医生好护士根本不够用。所以机器人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精细化操作,大大提高精准度。疫情期间,我们的医疗机器人主要从三个方面服务医疗机构:

一是进行医疗物资的配送、管理。

二是服务于核医学科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些病人服用放疗药物,会成为辐射源,需要住在隔离病房里,医生、护士进去都要穿上厚厚的铅衣。医疗服务机器人可在隔离病房里给病人提供服务,包括日常的体检、发药、选药、远程查房、问诊等,减少医护人员暴露的风险。

三是针对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消毒机器人,主要针对 ICU、手术室、发热门诊、急诊等院感质量要求高的场景,去提供高水平的消毒服务。

《金砖财经》:相比传统消杀,机器人消杀的优势在哪儿?

潘晶:比如医院对于终末消毒主要采用手推消毒机的方式,这种机器售价大约在 60 万元,还需要加上一位工人才能完成。住进 ICU 中的重病患者免疫力极低,非常容易因为感染其他病菌而引起并发症去世,这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通过机器人将微生物量化,加上深度紫外线、等离子等消毒模式,替换人工操作,效率是原来人工操作的十倍左右。


二、用户未来需求是创新的核心动力

《金砖财经》:作为硬科技领域的代表产业,创新无疑是推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您认为公司如何持续保持创新战斗力?

潘晶:我自己本身是工程师出身,做了十多年的研发工作,我认为工程师最大的满足来源于自己研发的产品能够被市场认可。我们公司团队大约有 200 人,70% 的人员是研发工程师。事实上有很多公司,人员构成占比大部分是销售。其次,我们非常注重创新型研发。我曾在外企工作室直接参与过乐高的研发,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很多工程师为什么对乐高乐此不疲,那是因为它是一件能够体现出创造性的产品,玩家通过自己对于机构机械的理解,可以搭建出非常酷的产品。从我创业角度来看,我认为短期内很难有公司可以超越乐高,它对于教育领域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基于这种思维,从 2006 年到现在,我们做了 10 多款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其功能也完全不同,很多公司所谓的研发是开发一种产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不同的派生。所以一家公司的基因决定它未来发展形势,而发展形势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你会发现公司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创始人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一家好的科技型创新公司,是着眼未来,实现用户的刚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能够给手机市场带来一场革命,源于挖掘到用户未来的需求。为什么疫情之前,很多公司并未进军医疗服务机器人?早些年,我们就对医疗场景做了非常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来看到底价值点在哪里。比如在医疗场景里面,医院各个场景传统消毒做的是“过程管理”。在消毒过程中采用人工擦拭方法,“打勾式”确认完成消毒过程,很难对消毒结果进行量化考核。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 2018 年就思考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提供消毒的手段,并在 2019 年 4月推出首款卫健委消字号备案的消毒机器人,疫情期间钛米机器人抓住了机会点,体现出服务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不过关于创新,我认为新一代的创业者需要思考新的有价值的赛道。在没有路的时候,自己走出路来,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

《金砖财经》:疫情的催化使得医疗服务机器人板块变得非常热,您身边应该出现了不少同行业竞争者?

潘晶: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较大的竞争者,但是外形类似的山寨版确实挺多。虽然在国内钛米机器人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确实也有其他企业在摸着钛米机器人过河。钛米机器人售价约 50 万 -60 万元一台,市场上仿制产品售价甚至可以低至 3 万 -5 万元一台,如此廉价,其安全性本身也有待考量。目前医疗机器人尚处行业早期,很多企业看到需求“热起来”便入局,跑马圈地。但我认为如果对于行业没有持续性研究,很难掌握技术核心,解决医疗机构真正的痛点。

医疗企业其实大多都很相像,比如医疗行业的五百强企业强生、美敦力等,这些公司的产品线都是有几百条,非常多。在医疗领域中,每一个科室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一家医疗产品公司应该具有很好的品牌意识,然后将不同的细分场景的缺口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加以助力,所以在这个维度上,钛米也是做关于医疗场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至于具体是 ICU、后勤管理,还是在病房场景服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医院作为一个大的组织来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如何帮助医生、护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业伤害。钛米是最早和三甲医院合作开发协助医务人员提升工作效率的服务机器人。我们相信团队会继续务实进取,充分了解并挖掘医院需求,不断完善能落地的机器人技术,推出更多切实协助医护人员的产品。

《金砖财经》:为何不把机器人同时用在餐饮领域?

潘晶:因为餐饮机器人的作用,大多是将产品从 A 点运至 B 点,其在管理方面意义不大。送错菜只是损失一道菜,但送错药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们的研发核心点是在于如何不发错药,而这个价值在餐饮中意义不大,所以两者的逻辑完全不同。 。


三、创业者清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金砖财经》:过去 3 年疫情偶发状态下,公司做了哪方面的优化是今天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潘晶:疫情是不可预测的,这对于很多医疗行业的企业而言是灭顶之灾。不过钛米还是致力于将技术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从而对于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市场敏感度高,这是钛米相对踩坑较少的原因。我们基本上是通过盈利的方式将业务做扎实,而不是用互联网烧钱的方式,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过去十年,融资烧钱扩大市场的互联网模式,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看到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尤其在 ToB 行业。

比如一个方案在瑞金医院适用,但用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可能就不适用了。医院商业模式、规模、优势学科、管理方式千差万别,所以要根据医院需求实现定制化。很难通过像 ToC 这种共性需求主导的商业模式来做复制。所以简单模仿是没有用的,跟风的企业可以炒作热点,但无法拿走钛米发展的底层逻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民营企业一定要很清楚这一点。当你走到一定位置时,清楚不做什么比清楚要做什么更重要。

《金砖财经》:一直以来智慧医疗机器人领域责任主体无法确认,目前行业有怎样的解决方法?

潘晶:事实上,从医疗角度来看,所有的医疗器械只要有医疗器械证,它的责任主体就是明确的,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就是合规的。正因为人体是个黑盒,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先将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人类在判定一件事情的对错时,是以结果的合规性去判定是否惩罚的。但是从算法的角度来看时,不仅需要考虑结果,还要考量过程。这个要求实际上比对人的要求高太多了。

《金砖财经》:您在浦东创业这么多年以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晶:整个浦东目前处在产业创新环境非常好的时期。我第一份实习工作就是在张江,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也有十六七年了。我现在看到,每年都会有大量毕业生,像我过去一样,背着双肩包到张江这片热土上。

这里有大量的企业、大量的人才,整个产业链也比较充沛。无论大家做什么行业,张江都给大家提供了夯实职业基础的环境,最好的建议就是扎根下去。张江也为钛米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从我刚开始出来创业到现在,我们的目标都没有改变过,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变成产品,产品能够造福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