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中小企业贡献70%产能,优化产线人力成本结构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人机协作的智能柔性制造更是探索的重点。除了我们熟知的工业机器人,另外一种形式的“机械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正在攻城略地。

从全球首台协作机器人落地至今,这个“新物种”诞生才十几年,但在近5年却逐渐成为智能化的主角。我国协作机器人产业起步虽晚,但目前国产系协作机器人已经迅速实现技术崛起,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产品,并开启出海步伐。

协作机器人不用像大功率、高成本的工业机器人那般被关在“笼子”里,它的最大特性是安全协作,可以让人跟机器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协同工作,还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化生产。

从搬运物料到机床上下料,从做咖啡到做煎饼,协作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商场,从B端走向C端。

这也正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重要赛道,传统工业机器人由国外“四大家族”垄断,但如今国产系协作机器人却能用协作机器人填补空白,更能在性能上实现“直线超车”。近期,国产系艾利特机器人推出同级别世界最大负载协作机器人CS625,一举拿下多个全球首创,用25kg的最大负载,交出协作机器人“更大负载”命题的最新解。


25kg “大力选手” 拿下多个全球首创

20kg以上的大负载协作机器人呼声极高,特别是在有特殊洁净需求环境中,比如医药、生物、日化、食品、芯片等领域,以及在复杂恶劣环境中,它可以代替人工进行高危作业,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首选项”。

艾利特CS625负载高达25kg,自重60kg,迈入了“60kg”的时代,比国外同类产品轻25%,负载自重比超过40%,是同级别唯一的“大力选手”。CS625的工具端搭载了5A负载电流,系全球首款。一般协作机器人工具I/O对外供电电流通常小于2A,CS625的工具I/O对外供电达到5A/120W,适用于大功率、高负载末端工具的供电场景,如码垛、机床管理、焊接、装卸物流等。

CS625搭载全新的运动控制算法,运行速度比国外同类产品提高5%,比国内同类产品提高35%以上。此外,防护等级可达国际领先的IP68,也是国内首个取得四大国际认证的协作机器人,安全性有保障。

CS625这位“大力选手”还拥有大臂展,工作半径可达1500mm。大臂展加上大负载,比负载10kg及以下的机型更能满足大工件的搬运要求,再加上业内最快的运行速度,让搬运码垛作业的效率大幅提升。

协作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拖拽示教、关节可以±360°旋转、易用易部署等特点非常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弧焊的需求,但中小型协作机器人的工作半径捉襟见肘,只能焊接小型零件。CS625巨大的工作半径,超过一般专用弧焊工业机器人,不依靠外部轴即可实现大中型零件的焊接。而且,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5mm,完全满足高精度弧焊工艺的需求。

大负载、大半径、高精度、高速度、高供电、轻自重是这两位“大力选手”的突出特性,弥补了协作机器人负载普遍偏小的现状。


3年磨一剑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CS系列产品作为一个开发平台,历经了3年的研发,共耗资2亿元,做了100余处机械和硬件优化,整机测试模拟超过100000个小时。研发没有捷径,近千次性能、可靠性、防护、温度、振动测试试验,每一次样机迭代都进行上百次标定复验,定型产品经过数十万次载荷耐久测试以及0~90℃的高低温循环试验。

艾利特CS系列在底层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的硬件软件、工艺包与顶端算力、协作机器人的模组关节技术等方面均实现完全自主研发,更难得的是,实现了发布即量产。

正是基于CS系列平台,让艾利特得以在短期内密集发布了最大负载为20kg和25kg的新产品,以及国内首款自研的集成力控传感器的协作机器人,并推出了1.9米臂展的轻负载新型协作机器人。

国内“超车”海外爆发 协作机器人迎百亿市场蓝海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至2026年,中国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将接近6万台,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18万台,市场规模将接近230亿元。

机器人上下游则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规划,至2025年,上海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有望达1000亿元。

中国市场仍是艾利特的主力市场,目前占据总销量70%的份额。工业领域自然是最成熟的基本盘,2023年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到,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艾利特主要应用于3C电子、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行业,其中,机械加工、新能源、医疗保健等细分市场均同比增长。由于艾利特协作机器人可对人类进行感知,较为安全,还被用于服务行业,如科研教育、快消行业等。

同时,艾利特已经将产品销往海外,目前在德国、日本、美国都分别建立了分公司开展业务。在欧洲的德国、葡萄牙、土耳其,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洲的美国和墨西哥等市场都有可观的销量。

“亚太区域客户普遍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因此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除日本、韩国的协作机器人在高速发展外,目前其他国家对于协作机器人的接受度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绝大多数的使用者都是国际性的大公司,中小型的企业慢慢开始接受并尝试;欧洲区域是全球协作机器人诞生地,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成熟,再加上本身工业非常发达,所以对于协作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很高。”艾利特CEO曹宇男向《IT时报》记者表示。

以前,国内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发展坎坷,而中国用协作机器人另辟蹊径,迅速实现弯道超车。如今,艾利特25kg大负载协作机器人CS625出击全球市场,甚至实现“直线超车”,这也是中国智造站上国际一流舞台的印证。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更安全、更易用、更高效、更灵活。投资回报周期更短,部署效率更高这两点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艾利特协作机器人目前投资回报周期是6~10个月,可以让工厂效益提升30%~50%,部署速度更是比传统工业机器人效率提高50%以上。

精细化和科技化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协作机器人企业与市场同频共振,在国际市场改变竞争格局。曹宇男提到:“最近风靡世界的ChatGPT,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人机协作的新问题及应对思考,目前协作机器人的焦点已经从单一产品争锋转向产品迭代生态之战,这注定是一场考验自主研发能力的耐力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