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风向标之称的医博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多家手术机器人厂商参展。在进口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且已经占据医院一定装机量的情况下,中国厂商能否通过创新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其中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

中新经纬在本次医博会上注意到,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多家企业正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通过创新攻克技术难关。

多自由度移动O型臂 中新经纬 王玉玲 摄

被业内称为医疗影像“黄埔军校”的深圳安科带来“多自由度移动O型臂”。工作人员向中新经纬介绍称,这款产品是诊疗设备,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骨科手术过程中进行隐患检查的装置,可以理解为此前C型臂、G型臂的升级版,能够采集到质量高、图像清、视野广的3D影像,让骨科手术更加安全、精准。

同时,工作人员介绍称,该产品是安科历时十年研发,在今年5月5日获得了注册证。此前全世界只有外企美敦力有O型臂,而安科实现了国产突破,该产品预计将于今年正式进行发布会。“我们主要是突破了影像链问题,实现了图像采集,这是一道难关,但里边的有一些配件,比如外壳设计、球管、探测器还是在跟别的企业合作。”工作人员说道。

此外,中新经纬注意到,术锐、精锋医疗、微创机器人等手术机器人厂商也都带来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直觉外科公司研发成功,凭借垄断式的产品及商业模式,在全世界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市场占有率。据浙商证券统计,根据系统型号、配置及地域不同,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为50万-250万美元之间。

而国产手术机器人此前处于研发竞速,未来或将进行商业化竞速。在本次医博会期间,术锐带来国产自主原创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展台,操作人员正在利用机械臂剥鹌鹑蛋,迎来诸多观众围观。

术锐工作人员表示,在世界范围内达芬奇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化最早的单孔机器人,但尚未获批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术锐旗下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研发完成,可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胸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同时,术锐机器人价格也会明显低于进口产品。

目前,术锐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核程序。工作人员透露称,该产品预计将于近期取得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注册证。“这几天展会,我们的产品特别火爆,来咨询的经销商很多,我已经嗓子冒烟了。作为一个独家的蓝海产品,经销商都非常的兴奋。”术锐工作人员介绍道。

而对于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而言,达芬奇机器人已在中国有一定的装机量。在本次展会期间,精锋医疗展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

精锋医疗工作人员介绍称,MP1000突破技术限制壁垒,直接对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目前,MP1000已经在2022年年末通过注册批准,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并已完成在妇科、普外科及胸外科的注册临床试验入组。

与达芬奇相比,有何优势?对此,精锋医疗表示,第一,国产手术机器人更适应中国的临床需求和医疗环境,能够提供更灵活的手术方式和更多的术式选择。第二,国产手术机器人更注重与中国医生的医工结合,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包括操作培训、技术支持等。第三,从售价来看,定价标准仍在确定中,但肯定会显著低于进口产品。

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海通国际证券此前研报称,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高达487亿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由于医保报销额度高,机器人手术费可以作为普通腔镜器械一起报销。而在日本,由于医保支付能力低,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缺乏本土手术机器人厂家竞争,机器人手术发展显著慢于美国。“中国模式”在于通过国产化,以价换量,以较低的单价换取较高的渗透率,预计理想情况下,腔镜机器人将渗透到二甲医院,即所有开展微创手术的医院都有可能配置腔镜机器人。

创新不只体现在单个产品上,也体现在整体趋势中。在本次的医疗影像场馆,包括东软医疗、联影医疗、万东医疗、飞利浦等都着重提及AI+解决方案,朝向数智化方向发展。更有展商直言:我们几乎每个设备都有互联,都有AI诊断。现在经销商已经对AI+的概念很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