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导致化学危险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及燃烧、爆炸、坍塌的事故隐患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也相应提高。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消防员面对高温、黑暗、有毒和浓烟等危害环境时,若没有相应的设备贸然冲进现场,不仅不能完成任务,还会徒增人员伤亡。各种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隧道、地铁等不断增多,油品燃气、毒气泄漏爆炸、隧道、地铁坍塌等灾害隐患不断增加。

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截至2021年我国共接报火灾数量74.8万起,同比增长196.83%,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5亿元,同比增长68.33%。2021年我国74.8万起火灾造成2225人死亡,同比2020年增加1042人,受伤人数为1987人,同比2020年增加1212人。

此类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处置过程复杂、危害巨大、防治困难等特点,已成顽疾。消防机器人能代替消防救援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浓烟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反馈,有效地解决消防人员在上述场所面临的人身安全、数据信息采集不足等问题。现场指挥人员可以根据其反馈结果,及时对灾情作出科学判断,并对灾害事故现场工作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消防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评估及深度调查预测报告》显示:

机器人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40余年的发展,己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各行各业皆可见其身影,从1986年日本东京消防厅首次在灭火中采用了“彩虹5号”机器人后,消防机器人就逐渐在灭火救灾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消防机器人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消防机器人已经稳步向第三代高端智能机器人发展。

消防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一种,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愈加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隧道、地铁等不断增多,油品燃气、毒气泄漏爆炸、隧道、地铁坍塌等灾害隐患不断增加。消防机器人能代替消防救援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浓烟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反馈。


消防机器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防机器人已由具有感知功能的第二代发展到了高端智能化的第三代——人形智能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具备较为灵活的四肢,可以模仿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的动作。作为机器人中的“特种兵”,消防机器人集多种技能于一身。

现阶段,我国已经研制出了多种功能健全、类型丰富的消防机器人,一些机器人能发挥多重消防辅助功能,市场规模也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消防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5.7亿元,2015-2020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38.33%,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8.1亿元。

2021年,贵阳市南明区望城坡地铁站在修建过程中坑道突发火灾,现场浓烟弥漫,能见度极低,消防员到达现场后无法判明现场情况,果断派出消防机器人打头阵,在前方进行探路、降尘降温、勘察火情等作业,消防人员紧随其后,人机配合之下顺利完成了灭火任务。消防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不仅避免消防员在危险环境直接作业,还能有效保障现场数据采集反馈、道路勘测、防烟降尘等事故现场排查工作的完成,更大程度上保证消防人员的安全以及对灾情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正努力优化人形智能消防机器人的性能。例如,意大利新一代机器人WALK—MAN2.0为了提高移动能力,身架由铝、镁合金和钛等轻质材料制成,重量轻、行动速度快,能够更好达到自身平衡。此外,人形智能消防机器人还需要提高与人体感官的交互能力,多个机器人之间也需要加强协同作战能力。

第三代消防机器人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无线远程遥控无法完全应对复杂环境下的磁场干扰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自主能力和移动能力,“与人共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消防员将性能更加完备的机器人“穿”在身上,化身成为能够穿越火线的“超人”。这无疑对于设备的结构设计、材质选择、控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防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配备情况较好,但是数量也是十分有限,一般在2~5台,而且当前配备的机器人多以进口为主。而随着中国加重对消防机器人的研发,行业预计未来国产消防机器人将逐步替代进口,中国目前主要消防机器人生产企业有山东硅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天长市安康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