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是医生的助手,可提升医生手术能力,提高手术质量,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被用于临床手术。与开放手术及传统微创伤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拥有进行复杂手术的能力、手术结果的高稳定性、操作准确、出血少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手术机器人按照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划分为骨科、口腔、神经外科等领域。外界熟悉的名字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生产。直觉外科的商业模式是“设备+耗材+服务”商业模式,通过早期设备系统销售来保证后期来自器械耗材和服务的持续性收入。

在我国颁布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鼓励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创新,加快医疗器械的审查和批准的大背景下,手术机器人发展迅速。由于以往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多为进口产品,一场国产替代早已拉开。

进入4月,键嘉医疗递交科创板IPO申请。而精锋医疗、术锐机器人、思哲睿都展开了IPO闯关行动。

在此之前,2020年7月,天智航(688277.SH)以“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登陆科创板;2021年11月,微创机器人(00853.HK)在港上市;2022年7月,港交所再次迎来“血管介入机器人第一股”润迈德(02297.HK)。

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进口产品达芬奇已垄断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多年。由于动辄千万元以上的单价,过去几年采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整机的客户多为较大的三甲医院,且不会频繁更换。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为50-250万美元。而根据直觉外科4月公布的一季报透露,一季度收入为17亿美元,相比于2022年第一季度的14.9亿美元增长了14%。与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达芬奇手术量增长约为26%。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的达芬奇手术系统总安装量达到7,779台。

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很多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赛道。我国手术机器人起步晚,商业化程度低。如上文提到的键嘉医疗旗下有两大关节置换机器人产品已经获批,但实现规模商业化还有待考证。思哲睿已经回复了交易所发出的两轮审核问询函,所涉问题主要围绕市场竞争力、技术成果以及商业化安排等方面。此外,还有术之道医疗、术锐科技、华科精准等也在积极准备。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1亿人民币,预计未来五年将以42.6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6年市场规模达到约300亿人民币。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持续投资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下,手术机器人行业逐渐由依赖进口手术机器人转向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