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搭乘的“复兴号”动车缓缓停靠在沈阳北站,这座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点的北国重镇,已经处处散发春的气息。都说江南春景美,东北的春天也毫不逊色。花红柳绿莺鸟鸣,碧桃花开得明艳,紫荆花缀饰枝头,沈城之约恰逢最美人间四月天。

厚植于这片黑土地的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最好时节。因为机器人,沈阳以及辽宁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再次屹立潮头浪尖。盛开的机器人之花,为整个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点睛,更让昔日老工业基地闪耀创新的魅力。以沈阳为代表的辽宁机器人产业为何如此亮眼?采访中我们有幸窥见隐藏其背后的成功密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争分夺秒解决“卡脖子”难题,围绕机器人产业,东北智造“新高地”正在加速隆起。

这是一次朝圣之旅。辽宁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源地,中国乃至世界机器人的众多“第一”诞生于此。从浩瀚太空到万米深海,“辽宁智造”为人类不断拓展梦想的边界。

徜徉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展厅,仔细端详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模型,仿佛触碰到脚下这片热土的强劲脉动。1980年,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在这里,中国由此拉开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的序幕。极限环境作业机器人、空间碎片抓捕机器人、北极科考机器人、潜入马里亚纳万米海沟的“海斗一号”潜水器……“中国机器人的摇篮”浓缩了产业发展四十余载的艰辛与荣光。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无人数字厂房,静谧与热烈相映成趣。挥舞着红色手臂的工业机器人举重若轻,敏捷而精准地抓取、安放几百公斤的工件;亮黄色的AGV(移动机器人)如流水般往来行驶,有条不紊地完成仓储、物流、装配、检测等作业。以蒋新松院士命名的这家企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创造了中国机器人行业百余项第一,牢牢地把关键核心技术攥在了自己手里。

这也是一次探秘之旅。2022年,工信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赫然在列。预计到2025年,这个集群的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近年来,沈阳围绕机器人攻克关键技术1000余项,涌现出“海翼号”“海斗一号”“奋斗号”等一批重大创新产品。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集群在以“重”见长的沈阳渐成规模进而崛起,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当你深刻了解到,这里工业和产业技术基础雄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储备多年,数字化应用场景极为丰富,人才及扶持政策不断补齐产业短板,上述疑惑便有了答案。

目前,辽宁在机器人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相关企业60多家,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等城市,其中尤以沈阳地位突出。2021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1213亿元,是2018年的3倍,聚集相关企事业单位1980家。沈阳已经基本形成以沈阳新松公司、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为引领,以浑南为核心,以铁西为支撑,以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

这还是一次问道之旅。如果说重工业代表着辽宁城的过去,从某种程度而言,机器人代表着它的未来。

一方面,辽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展现出从重工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的显著成效,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靓丽名片。进入“十四五”新征程,机器人产业不仅要引领当地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向好发展,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贡献更多力量,还要胸怀“国之大者”,不断为中国制造业强健筋骨。

另一方面,辽宁机器人产业绝不能安于现状,仍需持续做强做大。从企业数量和营收指标来看,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已经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在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上还占据一定优势。下一步,辽宁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和资本联动,做好各项要素保障,才能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就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市场而言,机器人产业还将迎来两个重要机遇:一是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应用新场景新模式;二是从工业领域向服务行业和特种领域拓展。依靠机器人,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让“共和国长子”加速奔跑。未来,这一片蓝海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