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为一位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罹患了子宫多发肌瘤合并贫血的宁夏妇女进行手术,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标志着上海首例5G+AI超远程国产机器人微创手术顺利完成。而且,该手术也是华东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下的5G+AI超远程妇科腹腔镜手术。

患者王阿姨今年50岁,8年前在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彼时她没有身体上的不适,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半年前,王阿姨月经持续时间开始变长,而且经量也渐渐增多,甚至间断性地出现了头晕伴黑蒙的症状。今年7月,王阿姨在宁夏当地就诊,被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贫血,需进行全子宫切除术。


机器人5G+AI超远程手术方案”

打破2千公里时空限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是最早引进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之一。截至目前,医院已完成了近千例机器人辅助下妇科手术,手术范围涵盖妇科良、恶性肿瘤,生殖道畸形,盆底功能障碍等妇科疾患。同时,也开展了华东地区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下妇科手术,成功为一例罕见子宫肌瘤肺转移患者切除了全子宫及双附件。

此次手术采用的是腹腔镜下手术的方式,只需在患者腹部打几个直径约0.5-1厘米的小孔。然而,在此次超远程手术过程中,两地之间有庞大的数据传输,如何保证两地医生视频连线及手术过程同步流畅、术中关键步骤操作无误等环节呢?

华克勤教授及其团队此次操作的是上海微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这是国内首款运用5G+AI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其核心软、硬件已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了自研自产,成功实施“跨越千里”的手术。

其次,5G+AI技术依靠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性,确保了远距离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的实时性、精准性、高速性。因此,华克勤教授通过高清视野辅助,在机器人平台开始操作的那一刻起,接受到指令的机械臂就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患者身上,精准灵活地完成了解剖、分离、切割、缝合等各项手术动作。此外,在上海手术指挥中心的医护人员,与远赴宁夏的医护人员通过“零卡顿”的远程连线实时探讨方案、调整器械,整个手术过程高效、流畅、精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姜桦表示,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过程中,医院一直致力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和5G及AI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上不断探索创新,继开通了国内首个5G一站式出生缺陷防控平台之后,此次5G+AI服务再升级,在异地高难度妇科手术上实现了突破,是医院在智慧化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为帮助更多边远地区的女性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作出贡献。


临床专家团队参与研发

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

从目所能及的患者到超远程手术,这是一大步的跨越。那么,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呢?

基于上海市科委的重大课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参与了这款国产多孔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临床应用的研发过程。据悉,从手术机器人的尺寸体积,到切割止血等精细操作动作,华克勤教授团队参与了研发的过程,给出了最直观、最真实的系统性评价。临床专家团队在与工程团队的不断交流碰撞中,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了国产多孔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的灵敏度、操作精准性、轻巧性以及止血效果等重要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王阿姨有过手术史且存在盆腔黏连。尽管如此,机器人的机械臂,随着手术医生的指令,互相配合,灵活自如、精准地完成了盆腔粘连松解,恢复了正常解剖结构。另外,由于王阿姨的肌瘤病史已有多年,子宫较大且盆腔内手术操作空间有限,手术稍有不慎就会碰到重要血管及神经,一旦碰到大动脉血管壁,还会造成致命性损伤。随着华克勤教授手眼并用,双脚不停踩踏,切换镜头,机器人的“手臂”跟着指令540度无死角旋转, 做到了几乎无血开刀。

整场手术中,上海和宁夏的多个团队携手保驾护航,联通5G信号支持、手术器械调试,信息科软、硬件支撑、麻醉医师生命体征维护,护理人员术中密切配合,在华克勤教授的带领下,将手术机器人的优势与腹腔镜手术优势有机结合,保证了患者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以及能够快速康复的利益最大化。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国产机器人远程手术不仅能完成简单的手术操作,而且能够承担复杂精细的妇科微创手术,也凸显了“中国智造”未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