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展翅腾飞”辽宁彩车,主体是一个带有翅膀的机器人。图/IC photo


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东北振兴中跑出“加速度”。

近日,工信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共有20个集群胜出,来自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首次登榜,与长春市汽车集群一起实现了东北地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东北振兴,产业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高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长久以来,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沈阳的产业以“重”见长,颇具大象姿态。

跟汽车产业是东北传统优势集群不同,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可以视作是近些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一个代表,此次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展现了沈阳从重工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曾经被唱衰的老工业基地再次回到了舞台中央。


沈阳靠什么实现“大象转身”?

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突破

据了解,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被认为是国内最高规格的产业集群竞赛,代表着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此前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要。

新京智库注意到,自2019年起,工信部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此前已有25个集群在前两轮集群决赛中胜出,涵盖新一代信息通信、物联网、先进电池材料等。

根据工信部前两批次先进制造业集群公示名单,在前两批次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广东和江苏分别有六家入选,浙江有三家,上海、山东、四川和湖南分别有两家,安徽和陕西各有一家。

从前两批次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无一家入选,此次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与长春市汽车集群携手登榜,实现了东北地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其中,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入选颇为引人关注,一方面,能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意味着沈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已经达到国内机器人产业领域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

另一方面,还在于随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降低大背景下,机器人在产业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机器人的战略价值不断显现。

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能够胜出,按照工信部的相关政策,将对入选的产业集群出台相关支持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引导相关先进制造业集群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沈阳机器人为何如此亮眼

▲2022年11月7日,辽宁沈阳,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开幕。图/IC photo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群众游行中,“展翅腾飞”辽宁彩车主体是一个带有翅膀的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

按照当时的解说,机器人站在一艘大船上,代表着辽宁将乘风破浪,起航远洋。

作为体现制造业实力的重要产品,机器人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身,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22台/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13倍。

作为老工业基地,“共和国装备部”曾是沈阳最引以为傲的一张城市名片。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三项在沈阳铁西。1980年代,沈阳更是成为“东方鲁尔”。

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为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4年,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据报道,这是我国机器人研究较早的地方之一。

得益于强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研究开始加速,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沈阳市机器人单一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8.9%,产品占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20%。

2021年,整个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1213亿元,是2018年的3倍,聚集整个产业集群相关企事业单位1980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东北智能制造的“领头羊”。

沈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沈阳市出台《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50亿元产业基金,逐步构建起了机器人装备体系。

如果说重工业代表着沈阳的过去,从某种程度而言,机器人代表着沈阳的未来。

▲2022年10月29日,辽宁沈阳,仿生人形机器人亮相商场吸引市民围观。图/IC photo


为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长久以来,作为中国“最老最重”的工业基地,东北经济习惯被称为“大象模式”。

通俗来讲,“大象经济”就是指某地区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影响力很大,其他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跟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履蹒跚,也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让笨重大象的步伐变得轻盈起来,就成为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学上,有个“微笑曲线”理论,放在制造业上就是产业链的链条是一条两端朝上的曲线,即产业链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两端,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本身附加值最低。

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支持制造业转型。

因为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代替工人作业,可以极大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这也恰恰为东北的“老字号”工厂的智能化转型安上了数字化翅膀。

例如,位于沈阳的宝马汽车工厂里1800多个工业机器人覆盖汽车制造的冲压、总装等流程,工业制造实现井井有条,毫厘不爽。

除了汽车制造,工业机器人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医疗领域,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

据报道,目前中国制造业94万台机器人所替代的工人岗位数,仅占制造业总岗位数的2.8%。到2030年,中国的生产线上将有320万至420万个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预计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随着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风口的日渐清晰,机器人产业在铸成中国制造业强健筋骨的同时,也为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雄厚的工业基础、齐全的工业体系、较强的科技研发基础和实力,恰恰是东北与互联网时代融合的重要“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