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指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环境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具体细分种类繁多。其可应用在清洁、零售、物流、医疗、教育、安防等众多行业和场景,实现商用清洁、物流配送、引导接待、陪伴教学、安防巡检等多样化、复合型功能。据IFR预测,2023年全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达202亿美元/614亿元人民币。

商用服务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产业中的重要分支。商用服务机器人指在非制造业的商用服务场景中,用来替代或辅助人类进行服务性质工作的机器人。常见的商用场景中,商用服务机器人主要分为终端配送类机器人,商用清洁类机器人,引导讲解类机器人等,被广泛应用在餐厅、酒店、娱乐、商超等场所,辅助场景运营方实现数智化升级,降本增效。

近年来, 便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渐落地,我国制造业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硬件升级相辅相成,商用服务机器人能力边界持续拓展,商用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商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擎朗智能战略负责人李楠峰在接受EqualOcean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内而言,现在商用服务机器人在国内已经是接近爆发期的阶段,尤其是像擎朗所在的餐饮赛道。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现在产品的成熟度是会更高,另一方面是国内对于服务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其实已经是很高的了,并且国家也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支持。在现在疫情逐步接近尾声的情况下,整个市场还是会处于爆发的阶段。”

受最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劳动力整体受到较大影响,不仅在流动性上大幅下降,导致劳动人口与岗位发生错配,同时受限于我国服务行业整体工资水平的低下,服务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带来旺盛养老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在人社局2022年第二季度发布的”最缺工“职业前十中有8个属于服务行业。但是,在疫情的催化下,无接触式服务成为刚需,过去两年消费者和企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陡然增加,催生了餐厅、酒店、医院、写字楼等场所机器人“无接触”配送的应用需求。

当前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已摆脱“营销噱头”,业内领先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在各场景切实改造了生产作业流程,在各服务行业中带来实际的人力和管理成本节省,为B端客户真正创造价值。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在接受EqualOcean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是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储备期,未来十年是服务机器人的黄金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将在垂直领域落地应用。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应该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突破,服务于解决全球社会重大问题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长期价值。”

正是由于商用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及高速发展态势,过去两年内服务机器人赛道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服务机器人赛道相关融资事件为115起,融资金额超440亿元,也正是这一年,跑出不少独角兽:2021年9月,普渡科技宣布完成C2轮融资,距C1轮融资仅4个月,两轮融资总额近10亿元;同月,擎朗智能宣布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11月,高仙机器人宣布完成12亿元C轮融资。从入局的投资机构来看,有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源码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也不乏腾讯、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大厂。

但是EqualOCean观察到,2022年1月至11月底,服务机器人赛道相关融资数量仅17起,不及上一年的一个季度的融资数量,同时今年7月份部分商业服务机器人厂商还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裁员潮”。

EqualOcean认为有三点原因造成了2022年的“资本退潮”:第一点,受制于2022年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导致机器人厂商“募资难”,同时这也导致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等形式来缓解压力;第二点,2022年的科创板表现不佳,导致很多之前获得融资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受到直接影响,估值下跌的同时也使得资本方不得不谨慎投资;第三点,2021年的赛道火热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泡沫,随着时间迁移,泡沫正在慢慢消散,导致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的资本正在慢慢“退潮”,各大机器人厂商也开始回归商业本质。

但在潮水退去,企业回归商业本质后,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出海。以人工智能和商用服务机器人代表企业优必选科技为例,优必选科技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欧洲、亚太、日韩、中东,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优必选科技的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近期成功出口到沙特,助力沙特2030愿景中新未来城的建设。

纵观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出海的驱动力,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全球疫情疫情影响下,大多数欧美日韩等地区的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德国和法国,技术工岗位尤其是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关的职位空缺更为显著;在加拿大和澳洲,餐饮服务业的缺工最明显,不少餐厅甚至开出了高额时薪的招聘广告。德国经济研究所预计到2030年,德国累计短缺的工作年龄人口将达到约500万人,换句话说,8年内德国劳动力将短缺500万人,这样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在劳动人口短期很难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服务型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基础服务,成为了有效提升城市服务业竞争力、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并进一步提升国家城市化率的有效手段。

其次,发达国家因为人口数量有限、生活成本较高、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缘故导致劳动力成本过高,这也给送餐、清洁等商用服务型机器人提供了替代部分工作的机会。为了应对高昂的劳动力问题,自动化在海外各种规模的企业中迅速扩张,“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在海外逐渐旺盛起来,这也给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出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供给角度来看,与海外机器人厂商相比,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也拥有巨大的优势。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中国拥有良好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和应用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足以抓住这个新生行业的机遇,创造新的产业机会。同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应用场景,这也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此外,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这种优势不仅没有国家能够替代,还会伴随着产业更替日益完善。 ”

擎朗智能战略负责人李楠峰表示:“目前国内的服务机器人厂商在上游零部件环节已经大部分实现了国产替代,叠加国内进行整机生产制造,我们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无论从规模还是成本上都比海外同类型厂商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另外,目前国内也在往“工程师红利”转型,所以在机器人相关产业的人才数量要比国外多很多,这是从供给侧来看商用服务机器人出海的一个驱动力。”

从海外业务模式来看,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在海外的商业模式包括提供机器人买断制售卖或租赁。买断制为目前主流销售模式,后续存在一定维保费用;而租赁模式可在当前机器人单价较高的情况下,降低使用门槛,助力商用服务机器人渗透更多海外企业。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在海外也从开始尝试拓展多元盈利模式。如在提供服务机器人的同时,在餐厅场景提供商用洗碗机;在酒店场景提供无人货柜等产品,以深度服务客户各类需求。

但在出海过程中,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也需要克服不少的挑战。首先,国外对于机器人的技术和产品“准入门槛”比较高,产品和技术不过关很难在国外市场生存下来,所以,商用服务机器人在出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如何给产品认证,拿到“入场券”,并且每个国家的认证标准有所不同。第二,机器人从产品到客户在海外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出海以后,就丧失了本地化的优势,很难做到及时相应客户的需求,想要与海外品牌形成竞争力,除了技术和产品够硬以外,还要注意售后服务的问题。另外,如何理解当地市场的真实需求对于国内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也是一个较大的难题,擎朗智能战略负责人李楠峰表示:“对出海的当地市场的理解是另一大挑战,国内外的一些应用场景会具有不同形式的需求,所以这就涉及到我们的产品和市场需求匹配度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产品无论是从软件层面的逻辑交互使用和功能更新,还是在硬件层面都要去不断的去优化和调整,来去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在谈到商用服务机器人前景时表示:“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结合新时代商业人力资源在应用场景中发生的结构变化,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首,降低特定场景下高频且重复人工成本将成为很多重人工企业急迫待解决的问题。”

擎朗智能战略负责人李楠峰表示:“我觉得整体来说肯定还是持续看好服务机器人的行业和赛道,随着国外对于服务机器人认知水平不断的向国内这样成熟的阶段去靠拢,整个全球市场还是会呈现很大的一个爆发状态,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发达地区,它在解决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高这类问题的需求会比国内更高的,所以我觉得出海的大方向肯定是坚定不移的。”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2025年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这为国内机器人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的眼光必须要从国内移到全球,“服务全世界”或许才是服务机器人厂商的终点。但是厂商也不能急于求成,提高研发能力和找到场景痛点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