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在依江傍海、钟灵毓秀的江苏大地,一大批以创新铸魂、蓬勃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积蓄发展动能,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默默耕耘,在制造强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2012年,江苏率先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江苏日前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记者近日遴选了我省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采访,从不同行业展现这些企业化茧成蝶冲刺制造业高峰的壮丽画卷。

 日前,“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火爆出圈,让不少人猜测,这将会带来机器人产业的下一个拐点。的确,伴随着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数个人工智能产品被开发,无数个智能应用场景被挖掘。艾瑞咨询预测,2023年,除家用机器人外,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大约在534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近千亿元。江苏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记者近日对省内一批专攻机器人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调研,管窥这些“小巨人”发展之路发现,面对千亿市场蛋糕,他们坚持苦练“内功”,填补了诸多技术空白,描绘出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路线图,为我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

2月中旬,南京依旧被低温笼罩着。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内热火朝天的景象与窗外的气温形成鲜明对比,数十名工程师紧张地调试着新研发的产品。车间的一侧,工作中的协作机器人、智能咖啡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等正集中展示着这家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协作机器人是增长最亮眼的细分领域,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在新需求周期的形势下,协作机器人实现与人在生产、制造及服务上的协同作战,产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小高潮”。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企业,为挖掘市场份额,集萃智造突破了协作机器人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电机等核心部件,大大降低了物料成本,加快推进协作机器人在实际产线和生活中的应用。

几乎所有的专精特新企业都拥有各自的“绝技”。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才能具备一定话语权。凭借“与人共融轻型协作机器人”“智能无人清扫车”等产品,集萃智造被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萃智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集萃智造董事长骆敏舟笑着透露:“只需走进集萃智造即可发现。”在他们办公楼的墙上随处可见“创新是研究所真正的灵魂”的标语,创新正是他们力量的源泉。由于坚持创新,集萃智造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申报专利和著作权超370项,先后在创新产品设计、核心部件研制、AI控制算法等方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协作机器人、无人车系列产品超13款,并为超过1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距离集萃智造20公里左右的南京埃斯顿(002747)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批量生产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也是目前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对于走自主化发展之路的埃斯顿,“坚持创新”也是他们成功秘诀之一。该公司已持续多年将销售收入的约10%投入研发,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目前拥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团队、智能控制核心控制部件研发团队、欧洲研发中心三大研发团队,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研发合作。目前,埃斯顿开发出各类机器人产品60余款,预计今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年产能将达到5万台套。


打破垄断实现国产化

尽管机器人千亿市场是块“诱人的蛋糕”,但并不是谁都有本事“大快朵颐”的。数字技术兴起以来,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且已形成涵盖硬件、软件的全产业链。但一些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尤其是计算、视觉、语音和驱动四大关键技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埃斯顿机器人生产车间内,人机交错的场景映射出企业工作的繁忙,工业生产中的“智慧火花”在这里碰撞。埃斯顿市场部工作人员潘鑫介绍:“埃斯顿的机器人零部件80%都是我们自己研发和生产的。使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之后,一次通过率从80%提高到了90.2%。”

专精特新企业肩负自主研发重任,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埃斯顿是目前中国运动控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企业,也是具有高度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为进一步掌握全球话语权,抢占产业链发展制高点,埃斯顿自2021年开始就大力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目前,除了个别类型芯片和少量特别的电子料外,主要零部件都已经实现国产化。

为了打破发展瓶颈,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集萃智造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打破国外垄断技术。在骆敏舟看来:“无论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还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都必须要啃下这根硬骨头”。

骆敏舟介绍,集萃智造已攻克了复合机器人电流检测系统和感知系统技术、自适应控制算法、动力学建模、安全碰撞检测算法、自然人机交互、人机共融环境下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开发了高功率密度比的驱控一体化关节、永磁无刷力矩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有效解决了国内同类产品依靠进口的问题,且较国外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同时,集萃智造还坚持以市场为主体,通过业务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先进技术落地生根。


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花

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机器人产业也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成为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加大研发投入”“打破国外垄断技术”外,“拉长产业链”也是这些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面对当前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集萃智造不仅锻造“研发创新”硬实力,在智能制造赛道上全速前行,还打起了产业链软硬件组合拳。骆敏舟坦言:“集萃智造的多个产品体系中,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内在都存在着关联性。”他以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为例,在工业制造领域中,单一的固定工位的机器人很难实现全方位智能工厂的打造,为了更多降低成本,企业需要机器人“移动”起来,实现端对端设备的连接,通过复合机器人进行智慧物流的打通,让整个工厂上下游实现从生产到物流一整套产业链软硬件融合。

埃斯顿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同时掌握数控、伺服系统、运动控制、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本体并具有多个下游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同时,还在智能化协作机器人及康复机器人领域进行探索,产业链优势明显。埃斯顿的产品结构目前已形成,以六轴机器人为主,在新能源、金属加工、3C、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拥有头部客户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为了在下游需求增长迅速的上升窗口期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埃斯顿还在积极扩产。目前,埃斯顿位于吉印大道的二期厂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后,将实现5万台套年产能,让产品交付能力得到进一步保证,从体量上进一步缩小与外资厂商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