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人们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5G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商贸物流、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未来,机器人无疑将出现在更多场景。

其实,如若仔细复盘我们现在的生活,机器人的身影已不鲜见。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餐厅里,为你端来菜品的是“呆萌”的送餐机器人,甚至负责烹调美食的“大厨”都可能是炒菜机器人;田野里,除草机器人像长了眼睛一般,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还能精准地除去杂草;车间里,一排排机械臂整齐划一地挥舞着,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成品;医院里,医生熟练地运用手术机器人实现精密的手术操作……这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正是“机器人+”要深化应用的场景所在,也因此,人们对将融入千行万业的机器人产业所能创造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当然,关于机器人产业并非没有争议。人们忧虑最多的,莫过于机器人将取代一些工种和岗位。诚然,技术创新会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将应运而生,进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是转换。比如,对需要高空作业的电力维修人员、建筑工人而言,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把他们从带有一定风险的劳动和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他们则可以转岗成为机器人的维护、操作人员。当然,要实现这种转化,就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推动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主动创造更多教育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帮助工人适应新的岗位和环境。

归根到底,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要拿出给力的政策、创造给力的环境,以开展覆盖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艺优化、批量生产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应用创新,完善机器人技术支撑服务,不断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水平,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未来,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机器人将带来哪些惊喜?答案或许可以用“一切皆有可能”来概括,而所有这些可能,落点都应该是机器人以好伙伴、好助手的身份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产业。人机协作时代,我们拭目以待。


深化“机器人+”应用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

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机器人 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


制造业: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农业:研制耕整地、育种育苗、播种、灌溉、植保、采摘收获、分选、巡检、挤奶等作业机器人,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的喂料、清污、消毒、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畜产品采集等机器人产品。


建筑:研制测量、材料配送、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楼面墙面装饰装修、构部件安装和焊接、机电安装等机器人产品。


能源:研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巡检、操作、维护、应急处置等机器人产品。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核电站、油气管网、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站、主干电网、重要输电通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


商贸物流:研制自动导引车、自主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机、物流无人机等产品。


医疗健康:研制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等医疗机器人产品。


养老服务:研制残障辅助、助浴、二便护理、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教育:研制交互、教学、竞赛等教育机器人产品及编程系统,分类建设机器人服务平台。


商业社区服务:研制餐饮、配送、迎宾、导览、咨询、清洁、代步等商用机器人,以及烹饪、清洗、监护、陪伴等家用机器人,加强应用场景探索和产品形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