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开出天价2500万,竟然还要抢着买?

手术机器人一直被视为“尖端医疗领域的明珠”,在智能控制系统和3D高清影像的辅助下,外科医生不需要制造大面积创口,就能精准地进行手术,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效率。

遗憾的是,这类关乎生命健康的尖端医疗器械,我国技术却迟迟未能突破,反而被一家美企垄断,以一台2500万的天价把控国内市场,还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01

落地国内价格翻3倍,1台2500万天价收割

1996年,美企直觉外科集团攻破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命名为“达芬奇”推入市场。

有了这类机器人,外科医生手术效率提升,创口、出血量大幅降低,患者术后恢复也在科技加持下有了更好的预期。

遗憾的是,由于制造生产涉及芯片、特殊材料、软件控制等数万个不同技术领域研发,当时国内还没有步入自研制造阶段。

2011年,美企直觉集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获批进入我国,一举拿下近92%的市场,从此一家独大。

我国患者基数大,仅百强医院一年手术总量就超过789万台,医院对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需求不断激增,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美企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便凭借技术垄断,连年上涨单台机器的价格。

卖给其他国家,只要120万美元,但出口我国时,售价翻了整整3倍,要价350万美元,约合2500万人民币。国内患者使用一次,费用就要3万起步。

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生命科技被进口所垄断是常态。

依赖进口的核磁共振机,一台造价高达3000万,虽然进入我国医保后,降低了使用费用,但国人使用一次,基本检测费仍然高达千元。

健康制剂消费领域,抑衰品类需求激增,却长期被美、日技术成果长期占据。京东健康数据显示,“若返”前代青春酶分子入驻国内市场仅3年间,市场份额超50.6亿,“重拥青春”的诱惑下,国内一二线城市中产家庭对于进口品牌的月消费门槛突破万元高位。


02

咬牙花40亿进口,国产手术机器人何时逆袭

为满足医院不断激增的应用需求,我国也只能咬牙接受,花费40亿进口200余台。

长期医疗,医疗器械领域依赖进口,一旦血压仪、呼吸机、核磁共振这些关乎生命健康的技术被卡了脖子,情况岂不是比芯片领域被围堵还要恐怖?

要突破进口天价垄断,就只有发展自己的技术。

科研人员钻研10年,国内联影医疗打破进口垄断,研制出3.0T核磁共振,集采价当即降为290万元,低于进口95%以上。

在持续被进口品牌所垄断的抑衰消费领域,国产技术也纷纷抢回健康消费市场。

要知道,早在十年前,哈佛P.G实验室主导者、生物抗衰领域开拓者Sinclair教授就已经发现“若返”辅酶分子在生物细胞活性上的正向干预作用。美产成果在科研圈以及富豪群体中持续走热,还被冠以时间胶囊、青春酶等噱头。

在《细胞》子刊发布的研究中,暮年小鼠持续干预一周,其肌肉力量、细胞活性等指标呈现可视化年轻。

盛名之下,港媒还曾报道,港岛首富李嘉诚亲自飞往加州,尝试该类技术成果,前期还投资约2200万港币,押注美产抑衰研究。由于提纯技术迟迟难以突破,供应短缺,在提升精力、保持身体年轻活力等噱头之下,美日进口成果被炒至156万/瓶。

起步虽然整整晚于美、日技术近5年,我国港企却通过全酶法成功突破该类分子提纯技术,将年产能大幅增加至百吨,原料转为国产后,成本一度跌超95%。

查阅京东等线上平台,原本一瓶的进口预算,却相当于20瓶国产,若返等技术成果借此迅速拓展下沉市场,成交增速高达300%。

高端医疗市场国产替代的势头蓬勃兴起中,国内也迎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康诺思腾等市场挑战者,手术机器人也在持续突破中。


03

医院采购只要国产!人民日报发声

目前,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开始主动放弃进口,转为国产替代。人民日报更是直接发文表示,国产替代十分有必要。

2022年12月,福建省乙类大型医疗器械集采中,包括CT、CR在内的医疗器械全部“拒绝进口”,只采购国产大型医疗设备。

天津、内蒙古、江苏常州部分三甲医院也紧随其后。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产医疗技术的突破,部分中低端医疗设备实现国产替代的时代已经到了,部分高端设备也必须不断突破。

相信随着国产技术的飞跃,手术机器人自研自产、大幅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共同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