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难题待解 未盈利玩家冲刺IPO
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陆续获批,“达芬奇”(由美国公司Intuitive Surgical,Inc研发生产)在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迎来本土企业的冲击。
不仅如此,近段时间以来,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保持高位。4月2日,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键嘉医疗”)递交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3月23日,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完成科创板IPO第二轮审核问询;1月11日,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锋医疗”)二次递表港交所,冲刺港股IPO。
截至目前,A股及H股市场合计有3家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分别为天智航(688277.SH)、微创机器人(2252.HK)、润迈德(2297.HK)。
不过,随着行业发展进入下一阶段,盈利困境成为笼罩在先行者头上的一朵乌云。根据业绩报告,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在2022年亏损同比扩大;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天智航仍未能实现盈利,净利润亏损幅度也出现同比扩大。
近日,天智航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单价昂贵,尚未有效进入医保支付范畴是公司目前遇到的商业化难题之一。公司在2022年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通过大量学术交流、临床培训等多种方式,向骨科医生普及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先进技术应用经验。2022年,上述产品开展的手术数量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天智航亏损扩大
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天智航营业收入约为1.54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1.26%;净利润亏损约1.14亿元,较2021年同期亏损扩大43.15%;扣非净利润亏损约1.36亿元,较2021年同期亏损扩大31.73%。
截至2022年末,天智航总资产约12亿元,较2022年初减少6.19%;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约8.8亿元,较2022年初减少12.31%。
天智航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市场投入及营销团队建设,销售费用较2021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2年,公司产生的销售费用为9080.14万元,同比增长27.14%。此外,公司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2021年同期增长10.11%至1.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8.47%,较2021年同期增加8.1个百分点。
2022年半年报显示,天智航是我国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2020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公司核心产品,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研发的“天玑1.0”骨科手术机器人在2016年11月获得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于2021年2月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1万例,较2020年增长超过60%。2022年上半年,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的手术数量超过5000例,较2021年同期实现增长,已在国内15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上述产品已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3万例。
对于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在2022年内开展的手术数量较往年有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天智航方面对记者解释称,首先受益于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其市场规模每年均保持快速增长。其次,公司在2022年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对于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的手术数量是否设置有阶段性目标、当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情况等问题,天智航方面则未向记者作出具体回复,仅表示“目前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大医院覆盖程度符合预期”。
同时,天智航方面对记者坦言,公司在推进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的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难题。公司为此采用多种业务模式,以缓解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机器人面临的资金支付压力。2021年,公司研发的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和一次性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耗材纳入北京医保支付范畴。
2022年半年报显示,天智航实行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2022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推进“购买技术服务”模式(即天智航向医疗机构提供骨科手术机器人及相关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获得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服务,并按照开展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数量向天智航支付技术服务费)的业务拓展。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已实现多台“购买技术服务”模式的装机入院。
天智航方面向记者透露,未来,对于有一定手术量的基层医院,公司将继续与医院探索经济合作的方式,推广使用更多机型。同时,公司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骨科机器人的远程指导和操作平台,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专家经验,帮助基层医生快速地掌握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技术,开展更广泛的手术。
不过,自2020年上市以来,天智航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对此,天智航方面表示,公司亏损主要源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期研发投入较大,且目前只形成单一销售(多数客户为大三甲医院或骨科专科医院),需逐步完善建立降低入院装机门槛的运行体系和营销方案。加之公司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投入,研发人员薪酬及材料费持续上涨,公司营收增速未能超过研发总投入增速。
未盈利玩家冲刺IPO
无独有偶,在港股上市的微创机器人、润迈德与天智航同样面临盈利困境。业绩报告显示,2022年,微创机器人净亏损约11.46亿元(2021年亏损约5.85亿元);润迈德净亏损约13.4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12.42%。
2022年,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发生的研发开支分别约为7.56亿元、442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约92.5%、63.8%。2022年前三季度,天智航的研发投入合计约8032.9万元,同比增长14.95%,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5.33%,同比增加28.65个百分点。
已成功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仍在探路商业化之际,其他玩家前赴后继,意欲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其中,键嘉医疗、思哲睿拟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递交IPO申请。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的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
招股书显示,键嘉医疗、思哲睿目前均尚未实现盈利。同样,赴港交所IPO的精锋医疗也未实现盈利。
记者注意到,上述3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核心产品各有所侧重。键嘉医疗的核心产品为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可辅助医生开展髋、膝、单髁等关节置换手术。2022年4月,上述产品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目前正处于市场拓展阶段。
截至2022年9月末,键嘉医疗核心产品尚未实现销售收入。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228.09万元、-4991.92万元、-9918.21万元和-2.77亿元。招股书显示,键嘉医疗此次IPO拟募资约15亿元,分别投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
对于核心产品的商业化开展计划,键嘉医疗方面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处于IPO审核静默期,受监管信息披露要求,公司近期项目进度、业务数据及经营规划等不方便透露。”
与键嘉医疗不同,思哲睿、精锋医疗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目前已实现销售。招股书显示,2022年12月,思哲睿腔镜手术机器人——康多机器人SR1000产品中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采购项目,中标价格为538万元,中标单位为思哲睿经销商;2023年2月,思哲睿与经销商签订合同,向四川省泌尿外科医院销售1台医生控制台、1台患者手术平台和1套内窥镜系统及配套部分耗材,终端采购价格为900万元。2022年12月,精锋医疗获得四川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第一笔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销售订单,具体销售金额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思哲睿、精锋医疗所布局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20年,腔镜手术机器人占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3.15%,骨科手术机器人占比约16.75%。
上述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7亿元增长至32.4亿元,预计到2025年达113.6亿元,且未来将持续增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