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瑞士日内瓦,9个机器人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9台机器人都是人形机器人,包括有名的仿真机器人索菲亚、医疗机器人格蕾丝、艺术机器人艾达、摇滚明星机器人德斯迪莫纳,还有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阿梅卡等。虽然,部分人认为这场机器人新闻发布会极其荒谬,是“骗局”和“噱头”。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正在走进现实。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日前表示:“未来将会有非常多的机器人,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在某个阶段将会超过1∶1。”

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拓展,整体市场规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就目前而言,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方面要求极高、制造成本高、制造工业复杂,目前整个行业都处于早期的研发阶段,一些品牌的人形机器人除了亮相于各大演讲和会议现场之外,商业化的应用几乎没有。


万亿蓝海市场

“像我这样的机器人可以用来帮助改善人类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世界各地将会出现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的机器人,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只是时间问题。”人形机器人阿梅卡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道,并伴有丰富的表情。

轩睿基金总经理盖宏对记者表示,“从技术的角度,人形机器人是代表行业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与机械运动的技术,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将会是阶段性的技术革新。但同时,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力学意义上的混合系统(hybrid dynamics system),其不仅涉及复杂的运动系统,还可能涉及情感系统、自然语言系统、环境感知与反应、任务判断与完成,从目前来看,初具形态的机器人已不是‘空中楼阁’。”

中信建投研报也指出,预计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数万亿元的大赛道。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未来不仅能将人类从低端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在工业、商业、家庭、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预计当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成熟之后,所对应的年度市场规模会有数万亿元。

不仅万亿蓝海市场待挖掘,各方利好的政策也接踵而至。

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此之前,上海、深圳等地也出台了鼓励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政策。其中上海提出要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深圳则指出,要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载体扶持计划,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对此,盖宏对记者表示,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核心技术研发都在迅速发展,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在不断迭代过程中,高精尖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将很快面市。


机器人比人多

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正在吸引国内外顶尖的科技公司涌入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有20余款机器人亮相,特斯拉展台的Tesla Bot人形机器人也是其中之一。作为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成果,这款名为“擎天柱”的人形机器人从面市之初便吸睛无数。

而除了特斯拉之外,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依然星光熠熠。

今年3月,ChatGPT开发商OpenAI以2350万美元领投了挪威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据悉,1X Technologies打算利用这笔资金来加大其即将推出的双足机器人模型NEO的研发力度,以及在挪威和北美大规模生产其首款商用机器人EVE。

1X Technologies的CEO兼创始人伯恩特·博尼奇(Bernt Bornich)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EVE自今年4月以来一直在实际工作,而且进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海外如此,国内科技公司亦动作频频。据悉,字节跳动也将入局机器人行业,目前其机器人团队已有约 50 人,计划年底扩充到上百人;此前已经发布机器人产品的小米,也于近日宣布成立机器人技术公司。

对此,马斯克表示:“人类正处于最深远的变革时期之一。未来,地球上会有大量的机器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会是多少?或许在将来某个时刻,二者的比例可能超过1∶1,这意味着机器人将比人类多。”

而在奥比中光董事长兼CEO黄源浩看来,“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的适应性最好,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各种工作。未来机器人的数量可能有100亿—200亿,其中人形机器人数量或达70亿。”

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则认为,“未来,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就像手机一样。现在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没多少人有手机,但30年之后每个人都有。”


“落地”难

虽然全球正在掀起一股机器人热,但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展示或者讲故事的阶段,真正实现商业化用途的寥寥无几。

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盛鑫军说道:“那些只会挥挥手的,不能算智能人形机器人。未来合格的人形机器人,要会使用工具,具有一部分人的能力。”

之所以造成目前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成本高昂。当年日本本田ASIMO、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人形机器人的单台成本分别高达300万美元和190万美元,而现在特斯拉机器人也需要2万美元。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董事长刘勇表示,美国波士顿动力基于40年的控制经验,针对双足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更换了4代,但在2022年的视频中依旧呈现出稳定性差、技术成熟度低的问题。人们在前台看到的都是人形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失败。人形机器人经过这么久还没有市场化,因为软件的鲁棒性(意指异常状态下维持基本性能稳定的能力)差,硬件超配带来的成本高。

盖宏也认为:“目前任何一个国家、公司都无法制造出完全令人满意的人形机器人。”但他也指出目前这一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相关产品或将直接受益,“机器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定的突破和更新,由于无法量产使其不能反映出产业链上的经济效益,但细分元器件的突破会在其他应用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收益”。

解剖机器人的物料成本,减速器、伺服、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5%、20%、15%,合计占七成。

光大证券最新研报也显示,参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在10万台的销量假设下,无框力矩电机和谐波减速器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约为4亿美元、2亿美元。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提速,核心零部件需求提升,国内成熟零部件厂商将深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