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据观察,此次发布的安排共有6条,其中1条对正在接受辅导和正在走上市流程的机器人领域企业产生影响,4条对已经上市的机器人领域企业产生影响。

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上市公司再融资收紧,叠加新出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政策,这场“雨”既灌溉了土壤,也淋湿了不少人。


收紧或早已开始

接受辅导中&上市流程中

一、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在调研走访中,投行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行业中不赚钱但估值高的企业数量并不少。这类企业,以及亏损或成长性不足的企业IPO受理会暂缓,难度也更大。”

对于部分正在接受辅导和正在走上市流程的机器人企业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机器人行业本就属于重技术研发,依赖资本投入的行业,通过上市获取融资是其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的重要方式。甚至不排除存在部分企业自身尚未具备盈利能力,只能通过上市大额募资维系研发、企业运转。

收紧后,IPO上市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一旦失败,企业的前期投入都将“泡汤”,还可能陷入大量员工流失、发展计划被迫打乱、经营困难等困局。正在接受辅导和正在走上市流程的机器人企业不得不考虑重新审视自身经营状况及成长性,思考对策,警惕申请IPO反倒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奔赴上市中的机器人领域企业有12家,分别为节卡机器人、海康机器人、思哲睿、科峰智能、瑞迪智驱、夏厦精密、杰锐思、长步道、长光辰芯、盛普股份、乔峰智能、创志科技等。其中,拟上市板块以创业板居多,占一半;主板仅有两家。

IPO门槛增高,上市企业由“走量”切换到“提质”,或许早有迹象。高工机器人观察到,上交所和深交所最近一次受理IPO均为6月30日,7月1日以来无新增IPO受理。北交所也仅受理了云星宇和华兴股份2家IPO。


IPO收紧,注册制“红利”蓦然退去。

相关数据显示,2020-2021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分别为432家、524家,对应的合计募集资金分别为4779亿元、5426亿元。自2019年科创板先行注册制以来,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

然而2022年起,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开始出现下降,仅有428家,但是合计募集资金却实现了2020-2022年期间的最高值,达到了5869亿元。

据高工机器人统计,2023年1月1日-8月30日,A股新增上市公司共计244家。若按照收紧前的趋势预估,2023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预计为370家左右,较2022年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至于“阶段性”究竟意味着多长时间,暂无确切消息,但投行业内人士表示,至少会延续到下次政策出台。面对这一局面,部分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或许会“另谋出路”,选择境外上市、并购上市等其他方式。

相较于沪深两市,境外上市存在一定的便利性。一方面,境内上市必须进行股改,而境外上市没有这一要求,企业股改与否都能申请。另一方面,境外上市对盈利的要求相对更低,周期较短。不过境外上市企业的发行市盈率普遍低于境内企业,意味着同等条件下企业在境外上市能募集到的资金会更少。

8月25日,中国证监会通过了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上市备案。据了解,优必选拟发行不超过155,851,45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冲击“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截至2023年8月24日)》文件显示,当前已有95家企业递交备案材料。其中,7月和8月(统计至8月24日)数量居多,共计50家。拟上市证券交易所以香港联交所居多,为65家;纳斯达克交易所28家;纽交所2家。

并购上市并不是近期才有的新鲜事,IPO收紧后,并购上市可能会成为一个热选项。尤其是科创型企业,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创新性都已具备,但是盈利能力和企业体量不足。与盈利能力较高、体量较大的企业“合体”上市,是其中一种思路。


资金回归市场,企业需靠自身经营

已上市

二、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三、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四、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审核中将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予以重点关注。

五、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

“让市场的钱回到二级市场,而不是到企业的‘囊袋’。”英掘投资高级合伙人朱颖在高工机器人的调研中表示。

落到机器人行业中来看,市值较高的企业若要进行大额再融资(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需要提前沟通说明当下是否有大额再融资的必要,监管更加细化了。

扶优限劣,限制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间间隔和规模。意味着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实现大额再融资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没有盈利或基本面差的企业就不要在市场上‘圈钱’了,早点退市得了。”一位投行业内人士分析道。

盈利能力弱,但是产品仍处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研发、打磨期的企业处境则会比较尴尬。无法通过再融资获取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研发和落地,更有可能会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上市公司再融资前,需要审核其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效益。这主要是针对部分上市公司前次募集资金并未完全用于主营业务,甚至是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理财投资。该新规则限制了这一行为,企业须证明前次募资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并且达到预期效益。

如何界定多元化投资?“和主业不相关的,都属于多元化投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应用场景布局的,有业务逻辑支撑的不算。”投行业内人士在高工机器人的调研中表示。

再融资收紧,规范和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同时,也促进市场资金回归二级市场中。再融资的难度加大,唯强不破,上市公司之间的比拼回归到自身经营能力和产品实力上。新规后,机器人领域企业IPO究竟会有哪些走势变化,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