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相关产业园招商引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一部分地方产业园将目光转向了农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


▍农业机器人产业园情况

农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是目前国家支持力度非常大的风口。

201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到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机器人开始与农业产生一定的结合。截至2022年,共发布27条相关政策。

按照到2025年建设30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布局要求,各省正积极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多层次农业科技园区体系,连片带动乡村振兴。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评选非常严谨,每年需要经过地方推荐、现场考察和科技部专家评审,会批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期为三年。后续还会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评定“优秀”“达标”“不达标”等级。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园区将作为下一步科技项目优先支持对象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优先培育对象,评估结果为“不达标”的园区整改1年后将再次参加综合评估,如达标则保留园区建设资格,如仍然不达标则取消其园区建设资格。

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已经日趋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第一批到第七批公布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各类农业示范区就超过200家。

国内包括广东佛山吉田智慧农业园区、江苏省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湖南省常德智能农机产业园、湖北省京山农机装备产业园、山东省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河南省新乡市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江苏省苏州市漕湖产业园等都在快速建设中,凭借独特的园区定位和招商引资策略,这些产业园区走出了独特的农业发展路径,吸引了较多的机器人企业入驻,并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展示了部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情况和成果,农业机器人产业园有望成为各地实践机器人产业差异化建设布局的重要举措,助推当地农业转型和机器人+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吉田智慧农业园区

吉田智慧农业园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吉田村委会吉田村位于佛山西部,村庄被连绵的山林环绕,吉田智慧农业园区的机遇来自高明区农村拆旧复垦的政策红利,通过土地整合后,吉田村一改土地零散布局,具备了连片耕作的条件。

2020年底,在佛山市、高明区两级科技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明区供销合作社、高明区更合镇吉田村民委员会就四方共建吉田智慧农业科技园区达成一致协议,2020年12月,吉田村集约了5000多亩土地,打造“高明吉田智慧农业园区”。

2021年9月,吉田智慧农业园区入选广东省第七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并于11月验收通过。2021年3月,“无人水稻农场”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我国首个“商用无人水稻农场”。

建设园区需要考虑经济价值。为此,吉田村村委会主任与中科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一起制定了“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尝试针对智慧农业开展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引进现代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村集体增收。

吉田智慧农业园区前期投入400万元,历时180天,“无人水稻农场”落成,全面实现水稻耕、种、管、收,作物全生命周期无人化作业。无人农机设备,通过对稻田打点定位,基于北斗导航的技术,规划最优耕作路径,自主完成旋耕、激光平地、播种、增硒、施肥、收割、运输等作业,每隔1至3分钟,平台会更新农事任务数、环境监测数据、农作物生长状态等信息,农场管理状态实现可视化监测,种植户通过云管控平台便能迅速掌握农田的酸碱度、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条件,

这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00万元,四年实现翻四番。“无人水稻农场”开始小有名气,省内外有人慕名前往吉田村考察。未来吉田村村委会还计划成立“农机滴滴”服务队,在网上预约农机服务,无人农机设备直接运到田间地头,提供上门服务。


▍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

新乡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和“南北分界过渡带”,全年无霜期220天,日照时间2300个小时,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因此新乡涉农科研院所众多,拥有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7家。

为此,中原农谷抓住了优势科研资源,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产业园,整体体系非常庞大,也是河南省实现差异化、协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为了促进中原农谷加速建设,我省成立了由省长王凯为组长,副省长武国定、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

中原农谷在规划上将农业领域进一步细分,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六大农业高精尖产业招引,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目前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

例如中原农谷规划建设的7.1平方公里现代种业示范基地,围绕“种子、种苗、种畜”三大主攻方向,构建集研发、育种、繁育、推广、交易为一体的种业产业发展体系,主要逻辑就是集中优势资源,攻克源头难关,以自动化提高源头效率,为此中原农谷重点吸引了河南种业集团、牧原育种测定中心、华智生物、上海宝稻等合作项目,补全产业链薄弱点,强化龙头地位。

而在农业加工作业上,中原农谷则强调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围绕植物工厂、水肥一体化、农业遥感监测、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等方向,中原农谷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等,重点引进和培育智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创新开放、绿色智慧新高地,打造集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产品展销、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链。目前中农机、吉峰农机、中联重科等项目已经签约落地,花溪科技成功上市。

中原农谷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到2035年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我省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同时延展预制菜等下游业务,实现上中下游的一体化农业产业园。


▍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所建数字化无人农场以智能农业机器人为核心,落地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变革大田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稻麦种植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农场管理能力。

项目对农场区域进行高精度测绘,构建三维实景模型。部署“耕种管收”农业机器人,实现作业全程数字化、无人化。支持对接各类智能传感器,建设农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全面监控农场作业情况、环境情况,提升农事信息管理,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作业、精准灌溉、农产品溯源、科学预警,支持数字化科技运营,完成无人化农场建设。

当前,在800亩试验地进行无人农场建设,部署覆盖耕种管收作业全流程的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无人收割机。在作业区域,利用IoT和AI技术优势,部署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智能虫情测报灯、图像采集设备等,全面监控无人农场的数字生态。利用高精度测绘技术,打造无人农场三维实景模型,呈现于大数据平台,提供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平台包含农机管理、大田环境、农事信息、农产品溯源等多个子系统,关联农机生产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科学决策和预警,真正打造数字化无人农场。

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预计无人农场建成后的收入来源主要为水稻生产及农产品收入。此外,园区项目建设后有望节省化肥、农药、灌溉用水20%以上,增产10%以上,并全面提升稻麦产品的营养、安全和外观品质,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减损增效、提质增效。扣除新增成本,预计亩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常德智能农机产业园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大省。自2014年以来,湖南高度重视农机产业发展,并制定长期规划,将农机研发设计、安全生产、使用维护和教学辅导等环节结合起来。2021年,湖南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2.04亿元,全面完成4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初步投入使用。

为打造全国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2022年2月,湖南常德选择让农机行业巨头中联农机牵头领跑,选址常德高新区打造高端智能水田机械研发与制造战略基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占地约300亩,新建智能化、数字化产线,配备自动化总装线、焊接机器人、智能仓库和物流、工厂信息化系统等,着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培训、示范于一体的世界先进的黑灯工厂与现代化、数字化产业园。

据悉,项目预计2023年底前建设完毕。项目建成运营后,可满足抛秧机、拖拉机、水稻收割机、茶油果采摘机、果园机及自制底盘等产品的生产需求,年产能达到4.5万台套。同时,十四五期间,中联农机将加大对湖南基地的科研力量投入,将中联农机长沙研究院及湖南智能农机科技创新中心的优质科研资源与力量充分与产业园建设相融合,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电驱技术、电液技术等国内高端农机通用技术及农机卡脖子技术的研究,助力常德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通农机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智慧智能农机产业发展高地加快建设,推进农机装备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发展。


▍分析与展望

综合而言,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集大成者,智慧农业目前借助产业园区模式,已经趋向于系统化和体系化建设。这使得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农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必然需要依托农业产业园进行深度实践和改进,也让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实验室,需要进一步落地到农业生产和农业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中。

农业产业园的模式作为中国新型农业发展的探索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智能监测监控、智能计算、5G等技术手段,辅以物联网、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设施装备,必然改变既有的农业生态,变革大田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种植智能化水平,这对于农业机器人提出了更多的可靠性以及易用性需求,但由于其一体化特征,同样为农业机器人的销售和应用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功能化、智能化。

目前,农业产业园模式在大田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过程都对于农业机器人提出了更为强劲的需求,在育苗、施肥、除草、采摘、分拣等特种农业机器人上,我国的农业机器人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产业园区模式的支持和推动下,有望打破传统农业机器人领域高成本的业务落地瓶颈,加快农业机器人的下沉推广速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