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春节,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90亿人次。在“人从众”的情况下,约有80%的人选择自驾出行。包括高速公司网和国(省)道网,预计日均车流量将达到3720万辆,比去年同期预计增长7.5%。

车流浩荡,本就紧张的自动车充电桩“一桩难求”。而寒潮雨雪天气带来的交通堵塞,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进一步推升。为应对“补能”困境,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安徽、山东等地,都上线了移动充电机器人。“车找桩”变为了“电找车”。

那么,移动充电机器人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01

何以缓解“补能焦虑”?

当纯电动车里航从300km、提升至700km,里程焦虑始终悬在车主心头。对续航不足的焦虑,也包括了对周边补能便利程度的担忧。

目前,我国电动车数量位列全球之最,但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长期在2以上,也就是每两台车分不到1个桩,与理想状态下的1:1相差甚远。

如果遇到节假日或极端天气,部分路段人流量过大,地方补能压力增加,车辆很难得到充电。

在这种情况下,兼顾“储能+无人驾驶”概念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应运而生。

早在2018年末,大众就推出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如果车主需要充电,只需要拨打电话,移动式充电站就会被运到指定地点。当时大众就宣布在2019年上半年在德国推出第一批移动充电站。2021年,大众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概念机成为现实,用移动机器人托运“移动机器人设备”拖车,到下单车辆处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机器人取回拖车,将其带回充电站进行充值。

之后几年,汽车整车厂商、机器人企业、能源厂商纷纷展开探索,相继推出多款相关产品。

例如国轩高科推出的“易佳电”、EV Safe Charge的“Ziggy"、能链智电的自研充电机器人、亿嘉和的“全电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系统”、黑马原力的“小黑G60”、始途的“途乐充”、遨博X享奕科技、以及远景科技和始途科技等。

进化至今,不少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具备自动找车、占车位、自动插拔电等功能,充电效率也大幅提升。能链智电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不仅能自动寻路,还能用机械臂自动插拔充电枪;EV Safe Charge公司的ZiGGY可以提前为车主占车位,当车辆抵达后就能为其充电。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充电效率也更快。浙江嘉兴服务区的一款移动充电机器人,据称20分钟就能充进去30度电,按照电动车百公里电耗20度算,相当于增加150公里续航。而一台配备60kW快充功能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满电情况下就可以为6~7台车进行充电服务。

一些移动充电机器人具备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运行的能力。据悉,“途乐充” 可在零下15°C -25°C的超低温环境下正常充电,兼容8000-10000次循环充电次数。


02

市场化的关键:ROI怎么算

事实上,从2018年大众推出移动充电站后,移动充电机器人并非直线式爆发,而是经历了两年的沉寂。不少探索的厂家,推出样机后就没了后续。

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难降,ROI算不过来。

前几年,无论是移动机器人和电池模组的价格都没打下来,因此,移动充电机器人价格也并不便宜。同时,电池包的性能也未达到预期,在实现投资回报之前,电池包寿命就可能已告罄。

某电池厂商向高工移动机器人举例,假设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成本需要15万元,投入运营后每度电收用户两块钱,大概需要6至7年才能回本,但是电池包只能使用3、4年就报废了,根本回不了本。

他认为,移动充电机器人推向市场的关键在于电池和移动机器人价格的下降,以及性能的提升。

电池包价格大幅下降,移动机器人整条产业链也在近两年的血海厮杀中,由下至上推动价格的降低。甚至在性能上,一些厂家宣称一些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具备慢速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

二者联合推动了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

“现在ROI能算过来,因为以前一个电池包要12万,现在只要5万。AGV以前要十几万,现在4、5万也能拿下。”

此前有媒体采访黑马原力,其表示一台70kW的汽车充电宝一次能充两三台车,价格也就10万块左右。

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利用波峰波谷电价来赚取差价。移动充电机器人在电力用尽时,它会自行返回停放处,通过地面电网以及太阳能储能等方式补充电力。一般来说,可以在晚上电价波谷时给机器人充满电,第二天波峰价的时候再放电,由此赚取差价。

成本下探,性能提升,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赶在了电池包寿命结束之前。

在上海和嘉兴服务区,停车场大概每度电收七毛服务费。一台机器人每天卖出去250~300度电,赚约200块钱,预计两年能收回成本。

当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凭借自动导航定位、快充、占车位、自动插拔充电枪、在恶劣环境可运行等优势,颇受市场青睐。

而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已来,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已从2018年的不足1%,4年间快速提升至超40%,前景可期。届时,移动充电机器人将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