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2022年即将结束。

近日,艾利特发布了2022年出海总结:1年出海25个国家,为登陆国际市场按下快进键。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随着规划战略的稳步推进,国产机器人成果丰硕,海外市场已逐渐出现中国机器人的身影。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也正在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展示属于中国智造的科技实力。


抢占先机 国产机器人迎来出海黄金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了一个整体。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一直是出海的主力军之一。据艾利特消息,2022这一年里,艾利特共出海欧洲、亚洲、北美地区25个国家,海外团队的陆续组建,25个国家与地区订单的增长,各大国际展会的露出,都为艾利特国外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遨博智能是2016年国内唯一一家成功出口欧洲和美国的协作机器人企业,通过与国外集成商和大客户的合作,构建了其专属的全球营销网络体系。

10月26日,节卡机器人面向海外市场正式发布节卡Mini Cobo和节卡Pro系列协作机器人。在守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近两年机器人厂商逐渐将部分市场延伸至海外。截至目前,节卡机器人已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设立服务团队,形成中国-日本-欧洲的全球机器人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最早抵达的领域。2007年,新松移动机器人出口通用墨西哥工厂,实现了国产 AGV 走向国际市场。

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自2016年开始,埃斯顿先后收购或参股多家欧美工业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包括意大利Euclid Labs、英国 Trio、德国 CLOOS、M.A.i.公司、美国 Barrett 等,为公司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埃斯顿致力于将出口海外营收比例提升至20%-30%。据悉,埃斯顿产品已经通过CE认证、UL认证,产品在东南亚、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埃夫特也是如此,2015年,埃夫特收购CM喷涂机器人公司,对相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国内生产喷涂机器人并为通用行业提供喷涂解决方案。2016年,公司收购EVOLUT,引进相关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开拓了很多行业灯塔客户。2017年,埃夫特投资ROBOX,吸收海外技术并自主研发控制器,截至2021年年底,埃夫特控制器自主化率达到78%。未来埃夫特也会持续做好平台化和自主化,有计划地继续推出控制器的迭代。

SCARA机器人也是最近十分火热的赛道之一。去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已超万台的龙头企业汇川在接受多家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把2022年定义为国际化年,从今年开始公司会大力拓展国际业务,将人员、资源投入海外市场,从收入增速方面来看,预计未来几年海外业务增速高于国内业务增长。

AGV机器人长期以来都是出海最为繁忙的领域之一。由于AGV机器人技术门槛不高,中国与国际品牌差距并不明显,极智嘉、快仓、新松等都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成绩。

作为中国AMR领航企业代表,优艾智合机器人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与专业的服务体系,在全球工业物流领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工业移动机器人世界范围内强劲的中国力量。

为保持市场领先格局及竞争优势,优艾智合日前发布面向海外的“被集成”战略,深度整合自身在中国半导体、3C、锂电等行业的丰富规模化落地经验,以及本地合作伙伴高效集成能力与长期服务客户的经验,基于针对海外合作伙伴深度开放的“4 Options”被集成方案体系,构建友好完善的服务支撑,形成以客户为中心。

目前,优艾智合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30余国家,已构建超6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及服务网络、以本地合作伙伴为支点的海外业务布局。

随着服务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餐饮行业也在不断拥抱新科技。伴随海外疫情加剧,作为头部企业的擎朗智能不仅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据相关消息,凭借着成熟的直营与代理商构成的营销体系,擎朗智能先后进入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多个国际市场,并且与软银、现代、沙特阿美等海外大型企业实现战略合作,通过大型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提升自身产品声量,成功落地至海外大型餐厅、酒店等商用场景。


瞄准海外市场 国产机器人开拓国际海域

国产机器人出海主要概括为两条路线,一是前往欧美、东亚等,二是前往拉美、东南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市场。

以日本为例,当前,日本全国人口1.27亿中,平均每4个人就有1个超过65岁的老人。劳动力的稀缺与老龄化的加速使得日本政府对于机器人产业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机器人的普及和应用,日本政府对企业使用机器人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特别折旧、减税、优惠贷款等。

另外,日本协作机器人的空缺也给了国产机器人很大机会。2021年2月1日,节卡机器人日本技术中心在日本东京正式挂牌成立,据了解,目前已发展了20人的团队。

德国也是如此,由于全球老龄化的影响,对“机器换人”有着极大需求,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靠性价比优势正在强势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一直以来,东南亚都被称为“世界的工作台”之一,许多低技术产品从这里生产出口到中国。维里斯科枫园专家强纳表示,未来几十年,机器人制造将取代许多低技术工作。

早些时候,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曾表示,未来20年,柬埔寨、印尼、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将有超过半数劳工面临自动化带来的失业危机,受影响人数超过1.37亿人。

面对东南亚市场的境况,不少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家纷纷将目光瞄准东南亚,无论是在本地开设公司与建厂,还是与当地企业合作,都在加大加快布局。

凭借已有的成熟方案为基础和大量未饱和市场,中国机器人在朝着海外市场航行,但如何稳固立足这片海域,成为待解之题。

小编早在前些文章中就提到过,对于中国机器人行业来说,人才和技术才是硬道理。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8年在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上占据世界首位。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的机器人市场出现下滑,但中国市场却不减反增,市场规模达422.5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8.9%,2021年全年,预计国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445.7亿元。

近些年国产工业机器人虽进步明显,但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要想打赢这场仗,企业就必须抓住机遇,在相关部门推出工业机器人扶持政策的同时,加快投入做研发。同时,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处于技术突围的生存线上,像前文提到的一些国产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及收购快速获取和吸收应用工艺,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好途径。

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了本土优势的国产机器人必须在性能上更具优势,才能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无论是具有一定出海经验的企业,还是更多正跃跃欲试、尝试开拓海外市场的品牌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市场只会变得愈来愈激烈。在市场饱和之前,把质量、功能、可靠性、操作性做上去,国内企业才能迎帆而上,真正站稳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