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 日,IT 桔子举办「中国机器人赛道逆势上扬 万亿市场 " 战况 " 升级」主题活动,德联资本执行董事樊雪松先生、景吾智能创始人 / 总裁郭震先生、IT 桔子高级分析师李新新女士、华兴资本董事钟迎春女士、视比特机器人上海公司总经理周红谱先生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机器人投融资、清洁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视觉、产业链和未来中国机器人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以下为活动精彩实录:

IT 桔子高级分析师 李新新:

关于机器人的分类,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产业链分,可分为上游零部件企业,如控制器、减速器、 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公司;中游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如设计组装、控制系统、机械系统、驱动系统等厂商;下游应用企业,按应用场景分,可分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

截止到 2022 年 9 月 1 日,中国现有机器人公司总量为 1942 家,其中有 918 家公司拿到融资。处于种子天使轮的公司共有 198 家,处于 A 轮的公司数量最多达 330 家。种子天使轮、A 轮投资事件占比在 2013 年之后下降,B 轮、 C 轮投融资事件数量在不断增多。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亿元级融资事件近几年表现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十亿元及以上事件在 2021 年有 18 起。融资事件数量峰值也发生在 2021 年,该年共有 281 起投融资事件发生。进入到 2022 年,前 9 个月投融资事件已有 175 起。机器人相关公司的 IPO 上市数量 2021 年为 31 起,2022 年前 9 个月数量为 26 起。

从细分领域来看,投融资事件集中在下游应用领域,在历年事件中都占有较大比重。2022 年 1 月 -9 月,机器人上中下游 领域投融资事件分别为 47 起、8 起、125 起。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下游企业是连接市场需求最为紧密的一环,且相比于上游和中游,技术进入门槛相对要低一点,因此新增创业公司数量要远远多于上中游。

从投融资市场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行业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越多的资本入局。尤其是在 2021 年,融资规模和事件数量都创造了新历史。进入到 2022 年,中国机器人行业仍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对象,行业公司频获融资。


视比特机器人上海公司总经理 周红谱:

近几年机器人赛道火热主要原因:

第一,全球人口红利消失。工厂招人困难,出现用工荒。

第二,自动化成本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与自动化成本降低达到交叉拐点,中国的这个拐点大致出现在 2014 年,沿海地区制造业开始大量普及机器人自动化。

第三,机器人需求发生变化,从标准自动化转变为柔性自动化制造。机器人正在向智能机器人进化。

第四,中国是全球机器人、自动化以及视觉、工业软件最大的市场之一。

智慧工厂进化三部曲:

首先是传统自动化工厂。特点即一条产线只能生成一种产品。

其次是柔性自动化。当前新建的智慧工厂大部分产线已接近柔性,特点即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

最后是数字化工厂。典型特征有:生产制造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全自动化、质量可追溯、设备状态可监控甚至可实现预测性维护。

历经多年,机器人本体硬件变化少,但工业软件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柔性自动化向数字化工厂跃迁的关键是软件、视觉两大核心。

视比特机器人是一家以 AI 机器视觉和工业软件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2018 年成立,已完成 6 轮融资,总部位于长沙,研发总部位于上海。产品主要应用于重工业智能下料分拣、汽车高精度质检与外观检测、物流动态分拣三大领域,公司核心定位:专注 AI+3D 视觉技术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造工业之脑、工业之眼与工业之手。

视比特机器人首创重工行业基于「AI+3D 视觉」的钢板切割全自动下料分拣产线,其自主研发的基于 3D 视觉技术与多机器人智能控制软件的智能下料分拣产线,解决了复杂工况下上万种钢板切割件的全自动柔性分拣难题。当前视比特的全自动智能下料分拣产线已在多家重工制造龙头企业批量落地应用。

与此同时,视比特机器人将 3D 视觉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的质检环节,攻克了大尺寸高精度测量以及高光面缺陷检测等难题,面向汽车主机厂、零部件厂商推出了 AI 机器视觉在线量测产品系列。此外,针对汽车零部件未来工厂装配、上下料、柔性分拣等需求,视比特研发并批量落地了全自动、高柔性、高精度的智能机器人上料装配工作站。

针对物流场景中混合拆垛、无序分拣等难题,视比特可提供高效率、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基于「AI+3D 视觉」的智能拆码垛机器人工作站,目前已在医药、电商、仓储物流等行业批量落地。

机器视觉质检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缺陷,更在于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形成工艺专家系统,对生产工艺优化提供指导,最终目标是帮助工厂实现「零缺陷」。


景吾智能创始人 / 总裁 郭震:

机器人降本增效约 50 年前开始于工业场景。服务应用场景对机器人的技术和成本要求更高,中国服务机器人从 2010 年开始逐步得到应用。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的降本增效成果尤为明显。

机器人在服务行业逐渐应用的主要原因:

第一,成本。2012 年激光雷达成本约 1.8 万人民币,现在 300~400 人民币。服务机器人成本的急剧下降,低于服务行业人工成本之后,落地成为可能。

第二,市场教育。机器人的使用逐渐被大众接受。

第三,算力提升。机器人视觉、机械学习、云等依赖于海量数据计算,算力卡变小,更多算法得以在设备上应用。

服务机器人演化道路:第一代应用于博物馆等场景的讲解引导;第二代「底盘 + 行业应用」的 2D 机器人;未来「底盘 + 机械臂 + 视觉 + 行业应用」的 3D 机器人。

景吾智能帮助服务行业打通打透应用场景、降本增效。2019 年推出配送机器人,目前已应用于约 3000 家酒店。服务机器人更大的用领域在清洁场景,包括酒店、商超、写字楼、车站、餐厅、社区、养老院、医院等等。目前中国清洁市场规模约 6000 亿人民币,2500 万清洁从业人员并且多数为 60、70 后,未来机器人取代人力成为趋势。景吾智能已推出两款清洁机器人:地面清洁机器人和国内第一款基于 3D 视觉的 3D 立体清洁机器人。未来景吾智能将聚焦劳动密集行业,开拓更多创新场景应用。

景吾智能推出 2D 清洁机器人基于吸尘、尘推、清扫、洗地四大核心功能,每台可为酒店节约 6.4 万 / 年成本。针对中小面积(500-1000 平)、多楼层环境应用。

3D 清洁机器人是景吾智能国内首创,也是目前唯一厂商。地面以上清洁要求场景简单、易标准化、人机协同作用。景吾智能选择从卫生间场景开始,以酒店行业应用为例,可节省 1/3 的人力成本,并且解决客房标准执行难、清洁人员高流动性的问题。公共场所卫生间,不需要人机协同,可全部交由机器人执行。


德联资本执行董事 樊雪松:

樊雪松先生曾就职于航天院,2011 年加入德联资本,主要关注高端制造、汽车、军工等硬科技领域,机器人方面投资了珞石机器人、梅卡曼德,关注深扎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宏观回顾

疫情加速国内制造行业对机器人的接受周期。产业链不稳定,危机与机遇并存。

2021 年与 2022 年对比冰火两重天。2021 年高开高走、产销两旺,工业机器人销量近 30 万台,产销全球第一。多关节机器人占比 60%。应用行业主要是 3C 与汽车。2022 年高开低走,第四季度产销有所回暖,中国机器人协会预测,工业机器人今年销量增速 8%~10%。值得注意,今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整车生产组装等产业的起量,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带来机会。预测明年制造业升温,继续带动工业机器人产销增长。

市场格局

机器人产业链划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

机器人产业链玩家划分:外资品牌,目前仍是行业主导。国内上市公司;国内非上市公司,包括老牌玩家和创业新生力量,并跑紧追。

中国机器人体系正在替代国外,前景明朗。谐波减速器环节国内市场绿的占有率很高。RV 减速器国内外仍有差距,双环和秦川可满足基本需要。伺服系统领域参与者很多,汇川、禾川可满足工业应用。控制器领域,埃斯顿、汇川、广数等在万台量级,多数国内控制器企业发展路径:控制器 - 机器人本体整机 - 集成。日系厂商歧视性定价、产能扩张节奏慢,国内机器人产业链迎来机遇。谐波减速器为例,绿的近 3 年中国市场占比逐年上升,2020 年占比 21.3%,今年预计可升至 30% 以上。机器人本体领域国产渗透率尚低。其中,小六轴机器人外资占近 50%,但国内公司进步快速,一批优秀公司深耕该领域,如珞石、杰卡、遨博等。大六轴机器人整体偏差。SCARA、并联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国产替代化占比很高。

标杆企业

上游零部件代表企业绿的,绿的谐波减速器产能是全球龙头 HD 的 15%,已成为中国该领域龙头企业。但绿的未来产能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谐波减速器的生产工序中需使用专用机床,只有日本和德国可以生产,扩产需寻找其他方案。

中游机器人代表企业汇川,重研发,伺服系统、电机、控制器等均实现自研,跨领域有序战略扩张。代表企业埃斯顿通过对机器人上游企业收购扩张如 Trio、Cloos 等,积累相关技术和产品能力,并且拥有全系列机器人服务能力,瞄准光伏、锂电池等新兴行业拓展。通过收购加速对技术、市场的扩张,不失为一项有效措施。

下游系统集成代表企业凯尔特,本身电源管理技术很强,2018 年开始自研机器人,2021 年搭载自产机器人的焊接机器人开始量产,战略性把控业务发展。

中国机器人实现由跟跑、并跑和逐步赶超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处于抢位置、抢订单的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机器人力量将会快速成长。


圆桌环节精彩集锦:

华兴资本董事、投资银行事业部先进制造组负责人 钟迎春:

从投资人视角看一家企业,市场空间、完整建制的团队、产品技术、供应链能力、客户市场能力等几个方面都需要考虑。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核心指标有差异。机器人创业公司至少可以划分成两个发展阶段。产品研发验证阶段,关注团队的研发能力、场景需求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规模化复制阶段,更注重团队的市场化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对企业快速扩张的管理能力。每个阶段考核的指标不一样。

机器人产业链中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海外公司市场占有率目前还比较高,但国产水平逐年在提高。比如伺服电机 2021 外资品牌占比 60% 以上,国内部分产品的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稳定性、耐用性需要时间验证。国产化渗透率和占有率未来会进一步提高。

投资市场的波动和变化节奏越来越快,共识越来越少。

从我的视角来看,还是非常看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政策和市场需求,是政策支持的产业方向,同时人口红利在消失,机器替人的需求加速;地利,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场景丰富。当然国内市场的竞争会非常激烈,能够在中国跑出来的公司,其产品和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也会很有竞争力;人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和沉淀越来越多,很多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中国商用级别机器人产业链已相对成熟。对进口零部件依赖逐步降低,电机早已实现国产化,斜波减速机、激光雷达也已经国产化。消费商用级芯片没受太大影响,特定芯片仍需依赖进口。但一些领域产业链还不成熟,比如斜波减速机主要是绿地和来福。

大环境对企业和行业影响巨大,比如酒店、旅游行业。企业的本质是应对。最灵活的团队,凸显壁垒,以更轻的方式去做业务,比如开拓国内更多应用场景、海外市场拓展。企业的本质在于人效、抗风险能力、回款,自身的存活能力更为重要。

国内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视觉领域的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相机、镜头、光源等零部件大部分已实现国产替代。小部分高精度相机镜头以及高性能处理器还是比较依赖于国外产品。

机器视觉领域市场之前是倒金字塔形,国外品牌市场占比很高。近几年,中国视觉品牌的市场占率在不断的增加。外企的订单并没有减少,但总体市场占有率在下降,整个行业蛋糕越来越大。在成本差异未到成倍量级的情况下,前几年头部制造业企业可能会「惯性思维」优先选择国外产品,近几年,国产机器人及机器视觉品牌已开始在各大汽车厂、新能源、重工制造批量应用,我对中国的机器人、视觉、工业软件技术及市场发展趋势是充满信心的。

国产替代是必然的趋势,并且愈演愈烈。国内品牌出海也是必然的趋势。

机器人底层环节相对薄弱。以控制系统为例,应用层再底层是操作系统和库,操作系统再底层是硬件架构,当前市场主要使用英特尔 X86,去年 X86 系统成本快速上升,国内也有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例如苏州有家公司尝试使用 arm 系统。硬件架构改变,相应的操作系统架构、机器人控制器的库、应用层算法都需要重新适应。机器人底层是非常庞杂的体系,涉及成本商业的考量,国有替代不是很容易。

芯片领域。几个关键芯片受国外影响较大,例如主从控制机器人的控制器通讯协议和芯片。补足底层短板需要各个层级力量的共同努力。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趋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时间、节奏。其次,转型升级趋势之下引导出新需求,国内厂商可以最先接触、最先理解和解决是确定的。中国机器人企业将迎来可观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