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中,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话题的谈论已经可以算是老生常谈,或许你会嗤之以鼻,觉得什么机器人取代人类,人类可能“干不过”机器人等消息都是故意博眼球的说法,人工智能怎么可能会威胁到人类?

如果我告诉你,在未来的某一天里,进厂拧螺丝将变成“稀有职业”,你是否会相信?毕竟在这个世界时最不会变的,便是变化。

如果我说,失业潮或许会因为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经历一次,你是否会害怕,或又是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机器化潮流即将带来

“生产机械化”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些长长的机械臂,较为智能的机器人,能做到更加高效,更小失误率的完成生产。利用机器人来提高生产率将不再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的“法宝”,而是成为了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要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员工的总工作时长,二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前些年大多“无良老板”总是倾向于提高工作时长,毕竟只要学会压榨员工的“必修课”,就能实现以廉价的劳动力换取翻几倍的财富,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富士康员工的频繁跳楼事件,为全体企业都敲响了警钟。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谁都不愿意因为想挣钱而背上几条“人命官司”。

于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就变成了新的途径,可是从事简单的“拧螺丝”工作的工人们应该要怎样有效地精进自己的手艺呢,花大价钱送每一个员工去进修,学会“如何一秒拧3个螺丝”,这显然不科学,不仅是因为送每一个员工去进修的支出费用过于高昂,还因人力终究是有极限。

于是线条优美的机械臂就成为了企业家的新宠,倒不是因为机器制造工艺巧夺天工,毕竟机器臂规律的工作带来的是更多的财富,在企业家的眼里,这些每分钟都是在造白花花的银子呀!

就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富士康集团,以及新晋“价格屠夫”特斯拉企业为例。

富士康高层在被员工跳楼事件搞得焦头烂额后,果断选择了利用机器人技术,成功将昆山员工人数从11万减少到5万,度过了集团的发展困境。

特斯拉之所以被称为“价格屠夫”,是因为根据去年的统计显示,特斯拉上个季度每辆车的净利润达到了9574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比亚迪的每辆车的净利润为1575美元,而蔚来以及小鹏汽车的单车价格净亏损分别达到了19141美元和11735美元,特斯拉每辆车的净利润一度达到了同类型的企业的6-7倍。所以成品车价格一低再低,以低价取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价格屠夫”。

其实是用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也不止小米,联想这些叫得上名字的大企业,光昆山市去年包括富士康在内的35家企业就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投资40亿元人民币。去年全国装备了将近30万台工业机器人,包揽了全世界一半的机器人。就连私企的相对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在疫情期间借助国家补助的东风,用国家帮扶的资金购入智能机器人,裁减公司员工总数。

朋友之间总是会开玩笑说,“要不一起进厂拧螺丝?”总觉得照照这样趋势下去,以后玩笑都得说“要不一起去当机器人?”。

众所周知,进厂的门槛偏低,只要手脚麻利,就能够胜任工作,当然工资水平也就不可能太高。但尽管如此,众多的工厂还是养活了一大批的家庭。这一大批没有其他过多的技术傍身的群体,在机器人大军到来时,等待他们的只有失业,而且是长期性的失业。

或许你会觉得,大概失业的群体不会特别多,那你就对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过于“不自信”了。“全年无休”“没日没夜”的工作是机器人大军的一大优势,一年下来顶替一百万工人可以说是轻轻松松。

要是机器人总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十年后便是几千万上下的工人成为失业群体,时间一长,失业人数只会难以想象。


拒绝机械化怎么样?

那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应该被制止?毕竟历史上许多前车之鉴都告诉我们,失业人口到一个上限时就会引发国家动荡,聚众闹事甚至集体革命。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国家大幅度的动荡一次,多少发展成果就要付之东流,为何不选择更稳妥一点的方式?

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工厂的趋势,我们无法阻止,也不能停止。

就好似当年电商与实体店的竞争一样,电商大规模出现在市场上后,使得一大批实体店的店主“关门大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商出现后,我国的消费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经济活力也有所增长。

当下全球化趋势下,拒绝发展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好比竞争对手都已经进入到热兵器时代,但自身因为拒绝发展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拿着大刀如何拼得过抬着火箭筒的对手?

这样的定律无论是在国内市场上,还是国际市场上都是如此,如果身边的竞争者们纷纷都选择引进智能机器人来提高企业生产率,甚至像联想等大工厂甚至推出了“熄灯工厂”,实现了整个工厂只有机器人,没日没夜的工作,还不用支付工资,错误率也降到最低。

那企业无论是大势所趋还是竞争心驱使都只能加入其中。毕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跟上发展的趋势与步伐才不会被“卷死”,成为时代的淘汰者。

所以国家在权衡一件事情了利弊时,总是要站在更加宏观的高度上,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和更多数人的利益。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果着眼于弊端而放弃对国家有利的一面,就会导致国家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僵尸企业”拖垮的国家,曾几何时,日本在亚洲也是一个国力不低的国家,但是近几年也没有在翻起什么水花。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日本是一个极其反感变革的国家,只要日子还能过,能不动就不动,要是实在过不下去了,那就硬着头皮稍微变革一下,然后继续保持稳定。这种对待变革的消极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日本市场上有很多“僵尸企业”。

所谓僵尸产业就是,那些在市场上活力几近于零的企业,为了保证这些企业里的人群不失业,于是一直依靠国家补助来维持运营。这些不但对提高经济活力没有任何帮助,还拖后腿的企业并不在少数,长此以往,经济能够发展起来才是怪事。

9.jpg

英国也是这样“吃了亏”,比起日本人抵触变革,英国人可以说是“舍不得变革”。毕竟作为蒸汽时代的霸主,放弃昔日的荣光去接受内燃机。显然是一个困难的举措。

但面对世界上朝夕即变得局势,其他国家并不会放慢发展的脚步。于是在英国还沉浸在自己昔日的成就时,美国与德国通过发展内燃机和电力革命成功的发展起来,不断挑战英国的地位。眼看着德国的最新军舰都拥有了新“心脏”,英国才着急忙慌的开始使用柴油驱动的内燃机,但是终究还是失了先机。长大了的狮子就没有这么好制服了,发展起来的美国等国也就成为让英国头疼的对手。

这些前车之鉴都在告诫我们,拒绝变革就等于选择落后。


全员失业时代即将到来?

在几年前,就有许多专家学者预测,可能会出现机器人统治时代的一天,虽然那些较为夸张的话语的真实性不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被机器人“抢走”工作的人群只会越来越多。那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有没有可能会出现“全员失业”的情况呢?

不至于,毕竟虽然机器人越来越先进,可以实现一秒好几个螺丝钉,但终究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许多工作岗位依旧需要真人来胜任。

就好比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看的小说,文章,观看的影视作品,都一定是要依靠人的脑力才能实现,无法想象由机器人来当专业的写手,那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作品。再比如设计机器人的编程工作,机器只能实现执行而不能够创造。再比如教师等需要一定社交属性以及责任心的职业,也无法被取代。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无法实现全部使用智能机器人。再以富士康为例,虽然他可以通过引进机器人来实现工人数量减半,但是如果要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却不太可能。因为现在富士康内剩下的员工大多都是从事操控机器的工作,使用机器操控机器这事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

而且要使用机器代替所用员工的开支相当大,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实现的。我国相对低廉而有储备量巨大的劳动力在我国加入WTO开始,就对世界上其他发展机械化的国家造成了冲击。

能够用低廉价格就完成生产,为何还要花大价格来发展机械化呢?

这样的影响在我国也是如此,虽然人力成本逐年增加,但是比起购买智能机器人高昂价格来说,还是九牛一毛。更多资金不是特别充裕的企业依旧偏向于使用人力来实现生产。

再加之我国进几年采用的“分流式教育”模式,希望能够培养一批技术能力过关的技术人员。如果机器人即将全面替代工人,那岂不是国家花十多年的时间来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挖下了一个大坑?

再加之,如果实现全部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一部分人的确是挣得盆满钵满了,但是代价就是绝大多数人几乎等于完全失去购买力,那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危机,国家动荡,甚至不可估量的后果。

所以由机器人代替一部分工作者的趋势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并不会出现全员失业的情况。

社会总是处于动态稳定的过程中,发展也总会让一大部分人感觉到不适应,甚至痛苦。但是这是国家蜕变为更好状态的必经之路。

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变化,那就只能适应变化,只有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