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争论时波士顿的人形机器人更先进,或是特斯拉的“擎天柱“比小米”钢大“更接近现实的时候,我们都离最大的现实有十万八千里之远。这个现实就是,在大国竞争最激烈的今天,工业竞争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年轻人又不愿进厂的情况下。而工业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大规模应用。谁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赢了。毕竟,人形机器人最终也得到工业机器人来生产。

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因此,当我们被更逼真的、在科幻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人形机器人的纷纷登台分散了注意力时,我们需要警惕,不要被这种华丽的竞争给带偏了。本月早些时候,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如既往的大肆宣传之后,特斯拉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这款双足机器人高173厘米,重73公斤,被设计成模仿人类的样子。它的手也许是最突出的,手部已经做到11个自由度,配备6个致动器,能够自适应的精准抓取最大20磅的物体,手部动作的整体感觉也已经非常接近真人。特斯拉介绍,“擎天柱”目前可以做到如搬运箱子、为植物浇水、在汽车工厂中移动金属棒等动作,然而,这并非对经济生产最有帮助的技能。

从《变形金刚》到《终结者》,人类对机器人的期盼和想象更多地停留在人形机器人的身上。因此,人形机器人会引起媒体的报道,激发公众的想象力,这一点也不奇怪,但它们永远不会改变我们的经济。相比之下,受疫情封闭导致的招工困难使去年世界各地工厂、仓库和工作场所安装的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数量激增,这反而产生了比人形机器人更大的影响。2021年,超过51.7万台新的工业机器人投入使用,比前一年多31%,使全球机器人库存总量达到创纪录的350万台。

“机器人和自动化的使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在本月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工业机器人最热情的采用者是亚洲,去年在亚洲部署的工业机器人占全部部署量的74%。中国以51%的增幅领跑,紧随其后的是日本、美国和韩国。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出现了7%的下降,使该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也许这跟英国雇佣更多的非法移民劳工有关系吧。而德国不愧是工业2.0的发起者,其汽车行业每1万名员工安装1500台机器人,而英国的可比数字只有824台。

全球采用机器人的热潮是由以下几个趋势推动的:对更小型化和更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制造业回流动力,以及普遍的劳动力短缺。“在许多国家,我们正坐在某种人口定时炸弹上。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做这些事情,”IFR执行董事会成员帕特里克施瓦茨科普夫(Patrick Schwarzkopf)表示。施瓦茨科普夫表示,关于使用机器人的争论正在迅速发展。尽管一些经济学家此前警告称,支持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消灭大量人类工作,但政策制定者现在认为,迫切需要加快自动化进程,以填补婴儿潮一代退休留下的劳动力缺口。他说,即使按照目前的高移民率,德国4500万的强大劳动力到2035年也将减少400万到600万。

对于中国来说,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褪去,人力成本加速上涨,并且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国内的制造业正在逐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工业自动化的需求正在加速增长。2020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实现产销分别为 23.7 万台和 17 万台,同比分别增长约 27%和 21%。

其实,加速制造业的自动化进程,不仅是为了缓解劳动人口压力,还有助于中国工厂承接更高精密度的任务。这也是中国发展为更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必经之路。

这表明,在想象我们如何与机器人进行最佳合作方面,我们的社会将不得不变得比大多数科幻小说作者更有创造力。我们应该利用它们的互补能力,而不是不断地将它们与人类进行比较。

正如机器人学家辛西娅·杨(Cynthia Yeung)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痴迷于人形机器人复制人类已经能做的事情,这代表着我们对形式高于功能的主张。最好的办法是让功能为形式服务。从人类的需求出发,对机器人进行逆向工程,让它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因此,让我们别被特斯拉或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瞎了眼,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没腿的家伙,那也是我们做得正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