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0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全球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会从83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36亿美元,而国内也会从2020年的4亿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

也就是说,到26年时,国内占全球市场份额会翻番,达到11.3%左右。

一边是市场的看好,而另一边则是质疑,有的人认为器人手术使用的价格高,在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上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还有的人认为,让机器人来动手术安全性得不到保证。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是由医生控制台,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一台专门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机器人。医生通过控制台,操控机械臂,在不用接触病人就能实现对人体进行切割、缝合、电烧、止血等步骤,而成像系统则相当于医生的眼睛,帮助医生看清手术时的具体情况。

所以说机器人手术并不是指用机器人完全替代医生做手术,它的作用是辅助医生完成手术。

那医生明明可以自己动手 ,为什么非得要用手术机器人来做手术呢?其实就是手术机器人身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第一个优势,目前主流的手术机器人,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的身上共有四个机械臂,每个机械臂有4个关节,最多能进行540度的旋转,非常灵活,可以执行一些复杂的手术,比如前几年就有一个用手术机器人给1毫米厚的葡萄皮执行切割、缝针等步骤的视频。

除此之外,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上会搭载高清的影像系统,在做一些小创口的微创手术时,机械臂能将病人体内的内脏,利用高清的3D立体解析影像,把内脏的情况展现给医生, 让医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病人情况。

还有,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非常稳,我们知道,医生的手都是号称稳如泰山,但是一场手术动辄几小时,再经验丰富的医生,时间一久,手臂难免酸疼、晃动,进而影响手术的机型,而用了机械臂代替后,医生的双手的压力就会得到极大的缓解,提高手术安全性。

最后,应用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对 患者来说,能以最小的创口完成一场复杂的手术,对于患者的伤口恢复帮助很大。所以对于我们老百姓说,如果手术机器人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手术机器人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这么重要的手术机器人,我国却长期依赖进口,甚至被迫接受高价。而这就得说到手术机器人的历史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台手术机器人其实是一个工业机械臂。

1985年,美国的一位医生将一台PUMA 560的工业机器人作为辅助设备,帮助自己完成一场外科手术,这也是第一次人们在手术中应用上机器人。虽然这场手术获得了成功,但是机器人的生产厂家却担心安全问题,一度禁止人们把他们的机器人应用到手术治疗中。

等第一个被生产出来并使用的手术机器人,则是在1992年,由IBM和加州大学共同研发并推出的ROBODOC机器人,这台手术机器人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手术机器人,并成功在当年协助医生,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事后据介绍,这台手术机器人可以对对肱骨的调整精度从医生亲手操作的75%,上升到96%,提升非常明显。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手术机器人在未来医疗中的积极作用,纷纷下场研发,于是当时的国际市场上涌现了许多科新型的手术机器人。

比如在1997年被成功研制出来的伊索手术机器人,它也是第一台通过FDA认证的清创手术机器人。

还有在1998年,人们给伊索配备了腹腔镜,把它升级成拥有内窥镜的医疗机器人-宙斯。

而现在最火热的手术机器人,则是在1999年由直觉科技外科公司在1999年研制的达芬奇机器人。

这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技术实力非常强悍,有多强呢? 1997年,他们就已经申请了第一批技术专利,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了美国FDA认证。直到现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拥有将近5000个技术专利,甚至在中国,他们也有700多个授权专利。

这些丰富的技术储备,也让达芬奇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治疗平台,深受市场喜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场份额,截止到目前为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市占率超过了5成,如果是单论腔镜手术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这一数字甚至可以达到82.9%。可以说基本上垄断了市场,为什么说是垄断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即代表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代表了高价。有些人可能会说,贵不代表垄断啊,也许是前期研发成本太高,所以分摊后 才这么高的?

其实你也太小看了这些国际企业了,获得了这么高的市占率,如果不卖高价才是奇怪的,而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就是有价格歧视,比如在这台计算器人在国外卖1000万,挺高了吧?但是国内却要买2000-3000万,高出一倍不止,当然,机器价格再贵,也只是一锤子买卖,买回来后的维护成本才是大头。

比如服务,机器人买回去你得维修保养,得教医生怎么使用吧?这些都是服务价格,按目前的行情价来说,一台手术机器人一年的收费最多会收到将近20万美元,按现在的汇率将近140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还有耗材成本,就跟购买打印机后,你还得买墨水,买碳粉等耗材一样,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比如机械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有4根机械臂,每次动用手术都会对机械臂的使用寿命产生消耗,官方限定的使用寿命是10次,也就是说,医院做了10场手术后,就得重新更换新的机械臂。而价格是一条机械臂的价格为2000美元左右,4条就是8000美元,成本也是非常高。

可这里有个问题啊,手术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时间持续也不一样,为什么是按次数来算啊?那如果使用寿命到了,我继续用,反正机器在医院里他们也管不着?其实你的这些想法,人外企早就想到了。

他们在机器内部设定了程序,只要机械臂使用次数达到10次,机器就会自动锁死,不让医院继续使用,除非你再跟他们重新购买耗材,才可以重新开机使用。

所以,医院在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仅单价高,而且后期维护成本也不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给患者的收费上,如果患者在手术中用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次收费最高得要4万元左右,而传统的手术价格一般是在1万元左右,价格翻了四倍。并且,应用机器人的手术大都还未纳入医保,患者得自己掏钱缴纳这么多的费用。

而且还不止如此,就算你花高价买了,也得长时间排队预定才可以。

所以对于医院来说,虽然花了钱,但却没有任何话语权,但为了提升医院的治疗水平,国内的各大医院,只能低头引进,接受人家的各种要求。你可能会说,进口机器这么麻烦,价格贵,难道我们就没国产替代了吗?

其实是有的,不过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发展得比较晚,在欧美都已经对各自手术机器人进行产品迭代的时候,我国在1997年,才研发出第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CRAS”,并成功应用在了颅咽管癌放射治疗术中。2年后的1999年,研制出第二代,2005年研制出第5代。

虽然我国更新迭代得很快,但是受限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技术水平,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度、稳定性与西方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市场化推广速度也比较慢,那我们究竟是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呢?

这就得说到一个代表人物了,田伟。田伟是我国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国骨科手术和机器人临床领域的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田伟院士就曾去往日本留学,见识到了当时国际上先进技术、工具对于治疗的积极作用。

在那时,我国对于骨科的治疗还比较保守,但是当时国际上在治疗骨科方面早已经应用上了电刀、放大镜等专业工具,加快了治疗效率,而且在手术后,也会使用类似钢板等固定技术,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

这些对于当时的田伟来说,触动非常大,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技术原来是可以攻克人类的缺陷的。

于是在95年学成回国后,田伟教授就一直致力将先进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技术,应用在治疗当中,于是在之后的7年里,田伟率领团队,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攻克了 一项又一项技术,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骨科机器人系统。

当然手术机器人研发出来了,最终还是得商业应用,于是在2005年,成立了北京天智航公司,进行产学研成功转化。而在这之后,天智航与清华北大等高校以及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临床机构展开了更深度的合作。于是在2015年,推出了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

在天玑的帮助下,由时任积水潭医院院长的田伟主刀,实施了全球第一例机器人辅助上颈椎手术,并且获得了成功,震惊了全球。

截止到目前,天玑已经升级到了2.0版本,累计辅助的手术数量已经超过了 3万例。

随着像天玑这样的手术机器人不断涌现,我国也看到了手术机器人在未来的重要作用,纷纷展开扶持,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就已经将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放进了我国重点发展项目中。

除此之外还有在2021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医疗装备产业规划中》,也提出了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

我们国产的手术机器人也借此飞速成长。

像北京术锐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微创医疗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精峰医疗的多孔手术机器人MP1000,都已经成功研制出,并推出市场。

我相信,随着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不断加入,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将迎来自己的时代,反哺中国的医疗成本进一步降低。

当然我们也不能大意,毕竟手术机器人仍然是一个高科技、高精密以及需要长时间临床效果见证的行业,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