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回顾2022年机器人行业最亮眼的赛道,那必然少不了新能源汽车。

近日,比亚迪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7.7万辆和186.35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快跑

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打得火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671.6万辆和65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7.77%和94.26%;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2万辆和3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84%和78.89%。

而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在停售燃油车后,更是交出了上市12年以来的最佳成绩单。要知道,在此之前,特斯拉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比亚迪方面表示,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爆发式增长,公司克服了外部因素,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推动盈利大幅改善。


车企纷纷抢占机器人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快跑的同时,一些新能源车企看到了机器人行业的机会,开始纷纷布局机器人赛道。

利用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于去年开始切入人形机器人。在当时备受关注的AI Day上,特斯拉展示了两代Optimus机器人。

一是历时6-8个月开发的组装机。它周身布满了线缆,动力装置也裸露在外,但没有配备任何辅助装置,只身在舞台上完成了一些简单动作,如行走、挥手等。

之后在一段视频中,这款Optimus组装机也展现了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比如在工作区搬箱子、给植物浇水等。

二是Optimus的原型机。它的外观设计更接近量产,但功能尚未健全——不能走路,只是四肢和手指能简单抓握。

尽管产品还需优化,但特斯拉团队用一年的时间就做成原型机,技术已经相当硬核。有从事机器人研发的高级硬件工程师表示,在灵巧手、腰部自由度、硬件仿真平台等方面,特斯拉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做得非常出色。

除特斯拉外,2021年现代汽车也完成了从软银手中对波士顿动力的收购。

波士顿动力是敏捷机器人开发领域的领先者,该公司的机器人被全球许多工业企业所使用。先进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快速增长的机会,通过收购波士顿动力,现代集团在向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战略转型,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了推动这一转型,现代集团在未来技术的发展上进行了大量投资,这笔交易将让现代集团和波士顿动力利用对方在制造、物流、建筑和自动化方面的优势,共同创建机器人价值链。

同时,国内本土车企吉利汽车联合湖北亿咖通成立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2022年3月,吉利又通过关联公司杭州沃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快速入股科捷机器人,占股比例达10%。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机器人乃至人工智能市场可谓是一场万亿市值的盛宴,那么如何成为这万亿市场的一员,将是目前乃至未来许多新能源车企持续关注的发力点。


为何抢占机器人赛道?

其实很简单,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用人还是机器,企业的主要目的还是盈利。

首先,节省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涨无疑是推动各行业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能够将越来越高昂的人工成本节省下来。机器人可以实现24小时操作,只需要一人看管或者一人同时看管两台甚至是更多的机器,另外,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工厂,也能节省场地。

其次,产品精度有保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市面上对产品的精度要求原来越高,机器人能够实现人工无法做到的更精细更灵活的操作,并且保证质量。

以比亚迪为例,在去年11月份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呈现的画面中,机器人在各个工艺生产线上灵活进行工作,冲压、焊接、涂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安全性高。传统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尽管有很多的规章制度,但是员工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不会彻底贯彻执行下去,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工人工作的安全性,不会出现由于工作上的疏忽或者疲劳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在重复性很高的工业生产车间,人类员工很容易出现生理上的疲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用工业机器人则可以确保人员安全。

另外,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一直是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也是最早应用自动化和部署机器人的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汽车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以及零部件生产正在加速机器代人趋势,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包括自动驾驶因核心部件创新、新材料应用、软硬件系统更高级等的行业变革,都需要在汽车制造端持续迭代智能制造工艺新标准,要求企业在灵敏度、精细度、灵活性、柔性化等各功能表现上均实现新挑战,工业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实现。


结语

近日,上海市、浙江省、吉林省等地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包括延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及充电设施等。

据乘联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推算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36万辆左右,同比下降34.6%。其中,新能源车零售36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8%,渗透率约为26.5%,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护航下渗透率快速爬坡,如今已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

而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角色的机器人来说,行业竞赛也已拉开序幕……